甘地,M.K.

[拼音]:Gu Zhongyi

中國戲劇理論家、教育家、劇作家。原名顧德隆,浙江餘姚縣人。青年時當過學徒,1924年於東南大學畢業後進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其間,加入上海戲劇協社和文學研究會。以後,任上海暨南大學和復旦大學教授,翻譯了英·哈代小說《苔絲姑娘》、W.莎士比亞劇作《威尼斯商人》,還改編了話劇《梅蘿香》。在上海“孤島”時期,先後參加青鳥劇社、上海劇藝社。上海劇藝社首演劇目便是顧仲彝改編的《人之初》。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為上海藝術劇團、國華劇團編演了《秋海棠》、《三千金》等劇。

抗戰勝利,顧仲彝除仍任復旦大學教授外,還出任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校長。1947年春,國民黨上海市參議會提出“取消劇校”案,他辭去校長職。不久,去香港任永華影片公司編劇。上海解放後,顧仲彝任上海市文化局電影管理處副處長。1957年7月轉入上海戲劇學院,任戲劇文學系教授,開設西歐戲劇史、戲劇概論、編劇概論等課程。1963年完成了他一生歸結性的著作《編劇理論與技巧》,以自己獨創的見解闡明瞭戲劇的特徵、戲劇結構、戲劇人物及戲劇語言等主要課題,並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對法國布倫退爾的“意志衝突”說進行了新的解釋。在戲劇結構論中,他總結了德國弗萊泰格的五段金字塔公式(介紹、上升、高潮、下降、結局)、西方約定俗成的三S原則(suspense懸念,surprise驚奇,satisfaction滿足)和蘇聯霍羅道夫提出的開放式與鎖閉式結構型別。還借用美國J.H.勞森的“人像展覽式”一說,構成了在中國戲劇界廣為流傳的所謂戲劇結構三分法。在戲劇人物論中,作者提出了人物社會性、性格心理和形體外貌三者統一,並強調人物性格有機統一的要求。他還認真研究了中國戲曲的豐富遺產和戲曲創作理論,使全書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顧仲彝翻譯、改編、創作了近50部劇本,大致可分三類:

(1)翻譯劇本,有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J.高爾斯華綏的《相鼠有皮》和《英美獨幕劇選》。

(2)改編劇,基本上保留外國劇本中戲劇情節和人物關係,只是將劇情發生地點移到中國,劇中人姓名、身份、對話等也相應地使之中國化,如《殉情》改自席勒的《陰謀與愛情》,《生財之道》改自莫里哀的《吝嗇鬼》,《梅蘿香》改自尤金·沃爾特的《捷徑》、《三千金》改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等。此類改編劇在顧仲彝全部劇作中佔主要地位。

(3)創作劇,有《秋海棠》、《梁紅玉》、《八仙外傳》等,也有反映現實題材的《衣冠禽獸》、《孤島男女》、《紅旗飄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