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法爾加之戰

[拼音]:Su-Ri Zhanzheng

[英文]:Soviet-Japanese Campaign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對法西斯日本進行的戰爭。主要作戰地區在中國東北境內。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開始進攻,到9月2日結束。1945年5月8 日,德國投降,歐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在世界上空前孤立,敗局已定,於是採取全面收縮、爭取體面媾和的總戰略方針。日對蘇方針是避戰求和,如蘇軍進攻,就退守中朝邊境地區,保住朝鮮。日本關東軍(總司令為山田乙三上將)總部設在長春,轄2個方面軍另2個集團軍、1個航空兵集團軍,計24個師、12個旅,約78萬人,另有偽滿、偽蒙軍約20萬人。關東軍沿中蘇、中蒙邊界構築了17個築壘地域,但只配置少量兵力,其主力配置在中國東北腹地。蘇聯為履行在雅爾塔會議上做出的關於有條件的對日開戰的承諾,在戰勝德國後,迅速從西線抽調大批兵力和物資器材到東部地區,並在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設立了遠東蘇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為А.Μ.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轄 3個方面軍、 太平洋艦隊和黑龍江區艦隊,計11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兵集團軍和部分蒙軍,加上海軍總兵力達174萬餘人。蘇軍總的企圖是:3個方面軍協同動作,向長春、瀋陽實施向心突擊,粉碎關東軍,速戰速決。其作戰計劃是:外貝加爾方面軍從蒙古東部突出部實施主要突擊,切斷關東軍與華北日軍的聯絡,分割圍殲關東軍第3方面軍於長春、瀋陽地區;遠東第1方面軍在太平洋艦隊配合下,從濱海地區實施突擊,切斷關東軍與朝鮮的聯絡,分割圍殲關東軍第1方面軍於牡丹江、敦化地區;遠東第2方面軍在黑龍江區艦隊的配合下,從北面實施突擊,殲滅日軍第4集團軍;另以第16集團軍和堪察加防區的部隊進攻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太平洋艦隊負責切斷關東軍與日本的聯絡,並在朝鮮北部海岸實施登陸作戰。

8月9日凌晨,蘇軍航空兵對中國東北主要城市進行空襲。同時,地面部隊各先遣支隊越過國境。拂曉,主力發起進攻。外貝加爾方面軍未遇抵抗,迅速越過大興安嶺和戈壁沙漠。遠東第 1方面軍從側後迂迴並封鎖了日軍築壘地域,用坦克在原始森林中開闢通路,向牡丹江方向進攻。遠東第2方面軍在黑龍江區艦隊協同下,強渡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力沿松花江進攻。與此同時,太平洋艦隊在朝鮮北部海岸實施登陸。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18日,日本關東軍開始投降。19日至24日,蘇軍小分隊陸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主要城市機降,並在瀋陽機場拘留了偽滿皇帝溥儀。蘇軍先遣支隊先後進佔齊齊哈爾、瀋陽、哈爾濱、長春和旅順。8月25日,蘇軍佔領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9月1日,佔領千島群島等島嶼。9月2日,在美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受降儀式,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向盟國無條件投降(參見彩圖)。

蘇聯對日作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舉行了全國性大反攻,中國東北地區人民積極支援蘇軍的軍事行動,東北抗日聯軍直接配合蘇軍作戰,八路軍積極打擊華北日軍,阻止其增援東北,對蘇軍迅速殲滅關東軍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戰結果,日軍損失約67.7萬人,其中 8.3萬人被擊斃;59.4萬人投降。蘇軍自稱傷亡 3.2萬人。此次作戰中,蘇軍作戰指導上的主要特點是:準備比較充分,完全掌握著作戰主動權;從西線向遠東實施戰略機動,在兵力對比上形成壓倒優勢;採取一系列偽裝、佯動和保密措施,達成戰役突然性;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實施主要突擊;採取東西對進的向心突擊,實施多方向、大縱深的多路進攻;使用坦克機械化軍團於第 1梯隊,實施高速進攻;成立戰區指揮機構,實行統一的後勤保障等。但蘇軍對合成軍隊的指揮協同不好,尤其是陸、空軍的協同較差;對日軍築壘地域的攻擊戰術欠靈活。蘇軍的這些經驗教訓,對戰後蘇聯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蘇軍對日作戰的勝利,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