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杆可汙(?~572)

[拼音]:Wanli Changcheng-Jiayuguan

[英文]:Great Wall — Jiayuguan

中國明代長城西端的重要關隘。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隅。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徵西將軍馮勝在嘉峪山西麓置關設防,築土城週二百二十丈。弘治八年(1495),肅州兵備道副使李端澄,奉命築嘉峪關關樓,正德元年(1506)奉命再築關城東、西二樓及官廳、夷廠、倉庫等附屬建築。嘉靖十八年(1539),兵備道副使李涵監築,加高關城、新城、塔兒灣等城堡,同時添建敵樓、角樓、墩臺、懸角樓、城壕、外壕、牆壕、遠壕各一道,又於關城南、北築邊牆,全長50餘公里。隆慶二年(1568)於嘉峪關置守備駐防。清乾隆以前仍沿明制。康熙十三年(1674)改設遊擊;乾隆四十年(1775)置巡檢。乾隆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後,嘉峪關失去軍事防禦職能,然官置仍舊,戍兵則日減。關城及附屬建築,於雍正十二年(1734)、乾隆三十一年(1766)、四十年(1775)、五十七年(1792),均有維修。咸豐三年(1853),又重修關城。清中葉以後,嘉峪關成為稅卡。清末至民國初,仍設有遊擊。嘉峪關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

由內城、外城、羅城等三部分組成。

(1)內城。駐守備司,一切官署、倉庫、夷廠、軍火、糧秣均置於內城。內城外緣周長640米,東牆長154米,西牆長166米,南、北牆各長160米,面積2.56萬平方米。明初城牆,黃土版築,高約 6米,夯層0.12~0.14米,明中期城牆加高 3米,外側為土墼壘砌,中填黃土拌合砂石。個別地段亦用夯築。清初城牆通高9米,基寬6.6米,頂寬2米。磚鋪地面。外側以青磚砌垛牆,高1.7米,厚0.50米,垛口間距0.42米。城牆內側有磚砌女牆,高0.3米,厚0.34米。南、北城牆中間築敵臺,上建敵樓,為一層三間,面積38.2平方米。內側明柱通廊。城牆四角,各築方形角樓 (亦稱戍樓),樓高出城牆5.4米,為磚砌二層單間,29.7平方米,內開券門,三面開券窗。樓上為平臺,四周設垛口。內城有東、西二門,條石襯砌門洞基礎和地面,磚砌拱券門洞,深20米,寬 4.2米。門額嵌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石刻,東曰“光化門”,西曰“柔遠門”。門內北側砌青磚馬道,長22.2米,寬2.7米,外有護道牆。馬道下設拴馬樁,現已無存。東、西兩門上,均建有城樓,樓高約17米,為木結構三層三簷歇山頂建築。底層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一、二層四周設迴廊,立明柱各18根。第2層木格欄杆環繞。第3層為木格花窗。樓頂蓋灰瓦。東、西城門外,均築有甕城,城牆亦黃土版築,與內城同高。面積分別為 752平方米和741 平方米。東、西甕城門額東題“朝宗”,西題“會極”,門洞結構與內城相同,均建單簷門樓,面積28.6平方米,門前有明柱通廊。

(2)羅城。位於西甕城西牆外20米,為磚包牆,與外城相連,長287米。牆中間為磚砌券門,深25米,高6米,寬 4米,門額石刻“嘉峪關”。

(3)外城。圍於內城四周,西牆即羅城,東、南、北牆為黃土版築牆。內有驛站、店鋪、飯館、廟宇等。外城全長1263米,殘高3.8米,基寬2.3米,上寬0.65米。外城有門二,一在東南,已毀;一在東北,稱東閘門,門洞高4.2米,寬3.8米,深10.6米,條石砌基,磚砌壁,壁嵌36根方木排叉樁,上搭方木棚架,門頂建有門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明柱,灰布瓦頂。外城現有墩臺 3座,分別建在南城外、北城、東閘門北高坡上。外城四周設護城壕,現存壕深2.8米,寬2米左右,壕外有土堰。羅城以西10餘米處,有一砂礫堆積的小丘,略呈新月形,故俗稱月牙城,丘阜南北長 157.8米,寬35米,高3~6米,以掩護關城。丘阜以西,明代尚設定有梅花形六角陷坑,俗稱絆馬坑,現已無存。關城內現存附屬建築,有遊擊將軍府的過廳與後院。城外有清道光二年(1882)重修的文昌閣、清嘉慶十二年(1507)重修的關帝廟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的戲臺等。嘉峪關現存明正德二年(1507)《嘉峪關碣記》、明萬曆十年(1582)《重修武安王廟碑記》、明萬曆四十年(1612)《嘉峪關漫記》、清嘉慶十四年(1809)《天下雄關》、清咸豐四年(1854)《重修嘉峪關記》、清光緒十二年(1886) 《登嘉峪關並序》等碑碣,對研究嘉峪關建置沿革,具有重要價值。

邊牆

南起討來河北岸,北至黑山之腰,全長約15公里。明嘉靖十一年(1532)築。為黃土或黃土夾砂版築。關北邊牆最北端約長1500米,採用內、外壁版築,中以片石、黃土分層夯築而成。距邊牆外側30~60米不等又築外壕一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嘉峪關的保護極為重視,多次撥款進行修繕。1973年成立嘉峪關文物保管所。80年代以來,先後修繕了關城部分牆體、敵樓、主關樓、羅城、馬道、城內建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