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傢俱和裝置

[拼音]:Longshu

[英文]:N╣g╣rjuna (約2~3世紀之間)

印度古代佛教哲學家、邏輯學家,印度大乘佛教中觀派(空宗)的奠基人。又譯龍猛、龍勝。關於他的生平,中國佛教譯經家鳩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和其他一些佛教傳記均有記載,但都不足徵信。龍樹原系西印度(一說南印度)婆羅門,受迦毗摩羅論師的影響改信佛教,後遊南印度,接受了具有大乘思想萌芽的大眾部學說,在原始佛教緣起說的基礎上,發展了大乘緣起性空說,創立了空宗哲學系統,即後來所謂中觀派哲學。其核心部分是“緣起性空”、“二諦中道”和“八不”辯證模式。

緣起理論

亦稱“緣生理論”。是釋迦牟尼首創的一種觀察、解釋主觀和客觀世界的原則和方法。緣生包含緣滅,即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諸法”統攝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即思維與存在。緣生的“緣”是指產生思維與存在的內外條件或因素。思維因產生它的條件的出現而出現,因產生它的條件的消失而消失;存在也是如此。這一矛盾運動過程共有四個階段:生、位、異、滅。每一階段都受一定(主觀的、客觀的、或主客觀同時的)條件所制約。事物必然在一定的條件成熟時產生;在條件相對穩定狀態中存在;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最後因存在條件的完全破壞而消亡。運動的四個階段只是運動過程中的質變點;運動在一個階段與另一個階段之間,剎那未停,瞬息變易,時刻處於量變的過程中。四階段有始有終,運動本身無始無終;運動在一個四階段的結束,又立即在新的條件下開始另一個四階段的運動。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的客觀規律。它適用於客觀世界,也適用於主觀世界,適用於生物界,也適用於非生物界,因而具有一定的唯物辯證因素,但是,原始佛教的小乘緣起說把這一思想著重用於觀察主觀世界和生物界,只見“人(我)空”(主觀世界的生滅矛盾),看不見“法空”(客觀世界的生滅矛盾)。

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佛教繼承裹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5/315630.html' target='_blank' >透納屏誦〕朔鸞痰腦燈鶿擔孕〕朔鸞討喚倉鞴凼瀾緱艿鈉蚣右躍勒⒔鞴凼瀾綰塗凸凼瀾繽蹦扇朐燈鴯鄄烊Γ徊壞醇絲眨慘醇鍘8霰鸚〕搜篩菰燈鶿道捶治隹凸凼攣錚 認識到“事實上”法空。 大乘哲學則從緣起說深入觀察事物的本性,直接認識到事物本來在“理論上”就是空。不待分析或法滅之後始見真空;此空即“自性空”、“本來空”。這是大乘緣起說和小乘緣起說的主要區別。基於這一哲學上的區別,大乘和小乘在對待世間(人生)問題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小乘哲學把世間和涅槃看作根本對立的,主張逃離世間,遠循林泉,獨善其身,求取涅槃。大乘哲學則認為,世間與涅槃本來一體,原無二致,故主張不離人間而求解脫。同時還強調以身作則,示教利害,幫助社會生產物質財富,提高眾生的精神生活。

二諦中道

又稱三諦原理。龍樹雖然發展了大乘的緣起性空說,但不住於空,而是從“空”觀“有”:不執空以否定有,不執有以排斥空;空在有中,有不離空,空有相攝,是為二諦。龍樹又從二諦進一步發展了“中道”,構成“空、假、中”三諦原理。龍樹在他的主要哲學著作《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在這首頌詩中,第一句是對過去緣起說的繼承和肯定,後三句是他賦予緣起說以新內容──空、假、中三諦原理。

(1)空諦。“我說即是空”一句中的“空”,並非絕無之空,而是相對於“有”而言。“有”即存在,亦即一切抽象和具體的事物──諸法。諸法賴諸因緣而產生、存在、變化、消亡,本身沒有常存不變的主體或自性;沒有主體,意味著本來不存在;本來不存在便是“空”,或曰“性空”、“自性空”。自性空,謂在理論上當體之空,不需分析便知其空。

(2)假諦。“亦為是假名”一句中的“假”謂假託、假設,即給事物假設名稱或概念,故曰“假名”。眾緣所生之法,既然理論上本無實體,則只有形式上的存在。這樣的存在,雖然隨順世俗,有其名言稱謂即概念、範疇等,但都是假設的,並非真實,故曰“假諦”或“俗諦”。

(3)中道或中諦。“亦是中道義”一句中的“中”字,表面意義是“居中”,實際的意義是聯絡“空”與“假”的相即相離的關係而作的全面的辯證觀察。緣生之法,本來性空,無有實體,但存假名。因此,若執諸法為實有,固然是錯誤;若執諸法為空無,連它們的名義上的存在也否認,同樣是荒謬。正確的觀點是,既不執空而對事物作絕對的否定,亦不執有而對事物作絕對的肯定。這便是“中道義”。

在龍樹看來,中道不是折衷主義。因為緣生之法,理論上本無實體,故不能說其為有;諸法尚有假名,形式上仍然存在,故不能說其為空。這是諸法即一切事物本有的特徵──諸法的實際。龍樹據此而提出的中道觀點,如用邏輯模式來表示“空、假、中”三諦有如下四重關係:

(1)、②表示諸法矛盾的客觀存在;

(3)、④表示辯證認識的二重發展。“亦空亦假”是從肯定角度觀察:諸法性空,假名為有;知空則不執有,知假則不執無,故得“統一 A”。這是第一層的辯證認識。“非空非假”是從否定角度觀察:將空進一步否定,故曰“非空”,因為諸法有形式上的假定存在;將假進一步否定,故曰“非假”,因為諸法在理論上本無自性,故得“統一B”。這是第二層的辯證認識。第二層認識在哲學上比第一層認識深化。龍樹把這深化了的哲理稱為“中道”。

“八不”辯證模式

龍樹為了使他的中道理論包攝一切、解釋一切,在更大的範圍內表述中道的普遍意義,特提出“八不”模式。“八不”謂 8個相互對立的命題,亦即4對矛盾。《中論》的開首頌:“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在龍樹看來,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這4對矛盾,是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它們包攝了事物的自身、運動、空間、時間等方面。這 8個命題又是佛教內部一些派別和外道論師所執的主要偏見。龍樹認為,這 8種偏見是錯誤的,必須批判。批判的武器是邏輯的否定模式“不”。“不”字有二義:

(1)事物本身的內在特徵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2)應按事物的本來面目和本有的特徵作如實的觀察或規定:不可執生,亦不可執滅;不可執常,亦不可執斷;不可執一,亦不可執異;不可執來,亦不可執去。如果這樣,便得中道,如模式所示:

常斷、一異、來去的模式亦類此。從形式邏輯看,“八不”命題似是一個演繹程式,四句模式似是一個歸納程式。但無論演繹或歸納,對“八不”命題的推論都將得到同一結論:“統一B”的中道。

《中論》全書 500頌,27品,其中有25品以中道原理批駁他宗的宗義。龍樹批判他宗的目的在於確立自宗的哲學命題──涅槃實際。龍樹在《中論》中說:“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又說:“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這首頌對涅槃實際的無規定性,作了“權宜”的規定:

(1)“不可得”。諸法性空,本無可得,包括生死與涅槃都無可得。

(2)“滅戲論”。涅槃實際,離四句,絕百非;說生不是,說滅不是;說亦生亦滅或非生非滅,依然象隔靴搔癢,抓不到是處。因此,對它說來,語言的敘述,邏輯的推斷,皆是言不及旨的戲論。

(3)“佛無所說”涅槃實際是“甚深微妙相”,佛陀對此也說不出所以然,只好保持沉默。龍樹由此歸結說:“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這樣,龍樹把中道引入一種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唯心論的超驗的神祕主義之中。

龍樹哲學的影響

龍樹哲學的創立標誌著佛教哲學從小乘哲學過渡到大乘哲學。印度哲學中的吠檀多派,從龍樹學說中吸取了它的核心論點──空論,並加以利用。因此,龍樹及其學說在印度哲學史上佔據著十分突出的地位。公元3~4世紀,龍樹的哲學思想傳至中國,立即在中國佛教思想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並且很快左右了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方向。當時盛行的佛教流派如般若宗、涅槃宗,都直接以龍樹的學說為理論根據,隨後發展起來的三論宗、賢首宗、天台宗、禪宗和密宗,也都淵源於龍樹及其學說。三論宗,曾採用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作為立宗的根本典籍。龍樹的哲學思想,隨著中國佛教向鄰國傳播,在朝鮮、日本、越南的意識形態領域中也產生了持久的影響。龍樹的著作傳譯至中國漢族地區的漢譯本,現有20種;傳譯至藏族地區的藏譯本,約有 118種;其中《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論》、《十二門論》、《回諍論》是他的代表作。

參考書目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參考文章

帶“龍樹”的詩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