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國樑

[拼音]:Jingnan zhi Yi

中國明建文元年(1399)至四年,燕王朱棣戰勝建文帝朱允炆、奪得帝位的戰爭。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太孫朱允炆繼帝位,年號建文。他與朝臣齊泰、黃子澄共謀削藩,先後削除周、湘、代、齊、岷五王,危及朱棣王位。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在北平(今北京)援引“祖訓”,以討伐“奸惡”為名舉兵,自稱“靖難”之師,連取居庸關、懷來、遵化等地,鞏固了北平基地。

建文帝在京師(今南京)聞訊,急命長興侯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率軍30萬北征。主力進抵真定(今河北正定),前鋒據雄縣(今屬河北)。朱棣乘耿軍新至不備,主動出擊,八月十五夜襲雄縣城,全殲耿軍前鋒9000人。繼而伏擊耿軍援兵,俘都指揮潘忠、楊松。爾後率師至真定,又殲耿軍3萬餘人。

八月底,建文帝命曹國公李景隆代耿炳文為大將軍,領兵50萬進駐河間(今屬河北),再次北征。朱棣為引誘李軍倉促來攻,只留少部兵力守北平,自率主力繞道襲取大寧(在今內蒙古寧城縣境),合併寧王朱權所屬三衛兵馬,擴充了實力。李景隆聞朱棣北去,果引軍圍攻北平。朱棣回師北平東20裡鄭村壩,與守城兵馬配合作戰,大敗李軍。二年四月,朱棣軍10萬與李景隆軍60萬戰於白溝河(在今河北雄縣境)。李軍藏火器地中,傷朱棣軍甚眾。後大風起,朱棣率師乘風縱火,前後夾擊,李軍大潰,損兵10餘萬,李景隆逃奔山東濟南。朱棣乘勝南下,圍攻濟南,遭山東參政鐵鉉與都督盛庸等全力抵禦,久攻不克,撤圍還師北平。

九月,建文帝又命盛庸取代李景隆,領兵進駐德州(今屬山東)、滄州(今屬河北)等地,組織第三次北征。十月,朱棣佯稱攻遼東,兵至通州(今北京通縣),突然轉兵南攻滄州,生擒守將徐凱,乘勝南下,連續擊敗盛軍。朱棣軍屢勝輕敵,十二月在東昌(今山東聊城)遭盛軍火器勁弩突襲,死傷數萬人,主將張玉戰死,被迫還師北平。

三年春,朱棣再次率師南下,在夾河、滹沱河(在今河北省境)兩次作戰中,均乘大風衝殺,共殲滅盛軍16萬。建文帝詔赦燕王罪,企圖誘其懈怠;同時發兵斷其糧道,以迫其北歸,乘機殲滅。朱棣識破此計,於六月遣部將李遠率6000騎兵南下,襲濟寧(今屬山東)、沛縣(今屬江蘇),焚盛軍糧船數百艘,京師大震。朱棣得知京師空虛,率師疾速南進。四年春,繞過徐州(今屬江蘇),在淝河(在今安徽省境)設伏,擊敗跟蹤而至的盛軍4萬騎。四月,建文帝遣軍北援盛庸,兩軍戰於齊眉山(在今安徽靈璧縣境)。朱棣督眾苦戰,斬殺盛軍護糧兵2萬餘,乘勝攻克靈璧,俘副總兵平安、陳暉等將士10餘萬。至此,建文帝在淮河以北的主力已被基本殲滅。

朱棣認為奪取京師的時機已到,五月乘勝揮師南渡淮河,攻克盱眙(今屬江蘇),避開鳳陽(今屬安徽)、淮安(今屬江蘇)兩座堅城,直抵揚州,準備渡江。建文帝聞訊大驚,急忙許以割地議和。朱棣不允,於六月初率軍渡江,直逼京師。十三日,谷王朱橞及守將李景隆開門獻城。宮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一說被燒死,一說出走)。朱棣即帝位,次年改元永樂。

此役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制勝計謀,任用軍事統帥不當,指揮不力,諸路軍被各個擊破。而朱棣以北平為基地,適時主動出擊,善於連續作戰,逐步消滅對方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批亢搗虛,直取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