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出版社

[拼音]:Weisenbo'en

[英文]:Günther Weisenborn (1902~1969)

德國劇作家。先後在波恩、科隆、柏林學習醫學和文學。1928年發表第一部反戰劇本《潛水艇S4》,隨後遷居柏林。1930年後成為專業作家。1931年與布萊希特合作把高爾基的《母親》改編為劇本。希特勒執政後,他的作品被禁,改用筆名克里斯蒂安·蒙克繼續寫作。1933至1935年間出版的作品中以描寫漁民的愛情小說《法諾的姑娘》(1935)和劇本《瑙依貝爾夫人》(1935)最為有名。在希特勒統治時期曾一度流亡美國,在紐約當過記者。1937年回柏林參加地下反法西斯鬥爭,1942年被捕入獄。1945年獲釋,曾擔任盧考市長。與卡爾·海因茨·馬丁合作建立了柏林黑貝爾劇院,任藝術顧問,同時編輯出版諷刺性雜誌《歐倫施皮格爾》。後曾一度幽居在博登湖畔的僻靜鄉村,1951年遷居漢堡,1964年遷居西柏林。

反對戰爭,反對法西斯主義,是魏森博恩戲劇創作的重要主題。他的第一齣戲《潛水艇S4》,以表現主義的手法,反對擴軍和戰爭,在柏林人民劇院等15座劇院演出,引起強烈反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創作的《兩個天使下車》(1954),通過兩個火星人對於地球上的擴軍備戰和戰爭的觀察,表現了同樣的反戰主題。《格廷根大合唱》(1958)歌頌了格廷根18位科學家反對原子備戰的精神。《馬卡巴一家》(1958)則通過一個木偶劇演員全家遭受原子實驗場危害的故事,對原子戰爭可能給人類帶來的可怕後果提出警告。《地下工作者》(1945)以他個人的經歷為題材,描述在德國法西斯統治時期抵抗戰士的鬥爭。此外,《歐倫施皮格爾的敘事謠曲》(1950)和《羅夫特,又名丟失的面子》(1955)都是頗受觀眾歡迎的劇作。

魏森博恩的散文作品有以自己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的經歷為題材的《回憶錄》(1947)和根據女作家裡卡達·胡赫收集的資料撰寫的《無聲的起義》(1953)。這兩部作品都是德國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真實寫照。

1956年和1961年,魏森博恩曾兩次到中國訪問,回國後創作了歌頌中國人民征服自然的廣播劇《揚子江》(1958)。他改編的中國戲曲《十五貫》曾在漢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