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羅,F.I.

[拼音]:Li Zhi

明代哲學家、文學家和戲曲評論家。初名載贄,號卓吾,又號巨集甫、篤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李贄少舉孝廉,曾任雲南姚安知府,後在各地講學。袁中道說他“為人中燠外冷,豐骨稜稜,性甚卞急,好面折人過”,可見其性格的耿直。李贄深受泰州學派的影響,他公開以“異端”自居,針對“存天理,去人慾”的虛偽道學,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認定儒家經典,並非“萬世至論”。他的言論一時反響極大,在社會中下層贏得一大批支持者和追隨者。但與此同時,也愈來愈不見容於封建大官僚和正統派文人,一再受到迫害,最後於獄中自刎而死。李贄主要著作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

李贄的戲曲理論,有收於《焚書》中《雜述》裡的《雜說》、《童心說》、《讀律膚說》,以及為《玉合記》、《崑崙奴》、《拜月亭記》、《紅拂記》諸劇所寫的題詞。李贄文學理論的哲學基礎是他的“童心說”,他說:“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他主張“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以為《水滸傳》、《西廂記》都是“天下之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在“童心說”的基礎上,李贄提出“化工”、“畫工”兩種批評標準,稱《西廂記》、《拜月亭記》為“化工”,稱《琵琶記》為“畫工”。所謂“化工”,是指作家不是有意為文,而是胸中有事要寫,喉頭有話要說,蓄積極久,勢不能遏,發而為文。他認為這樣的作品才能產生使聞者“切齒咬牙、欲殺欲割”的感染力量。而“畫工”,是指人為的工巧。作家雖全力以赴,似乎達到了十分工巧的地步,但終不能感人。他認為這種工巧,“已落第二義”。李贄在《紅拂記》等題詞中對作劇還提出了關目好、曲好、白好、事好的要求,他認為寫戲應重視題材選擇、情節安排,主張曲與白都應如家常說話,不能生搬硬造。李贄所稱作劇“四好”,是中國戲曲理論家較早對戲曲創作提出的全面要求。李贄評點的劇本,根據各家著錄共有15種,但對它們的真偽問題一直存有爭議。如明錢希言說李評諸書除《北西廂》之外,皆為葉晝的偽託(《戲瑕》卷 3)。但根據袁中道《遊居柿錄》和李贄《焚書》及同代人著述中提供的情況,大體可以認定明萬曆年間虎林容與堂刊刻署名“李卓吾先生批評”的《北西廂記》、《琵琶記》、《幽閨記》、《玉合記》、《紅拂記》等 5種是李贄的評本。明萬曆年間評點劇本還是一種新興的戲曲批評形式,李贄正是這種批評形式積極倡導者之一。他的評點較重視劇本的思想內容和人物性格,《琵琶記》的評點是這方面的代表。李贄的戲曲批評是明代萬曆年間戲曲理論批評的重要成果之一,對後世影響甚大,明末沈寵綏在《度曲須知》中把他和徐渭、湯顯祖、王驥德等人並列為“詞學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