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銅方升

[拼音]:Daxin

[英文]:Taksin (1734~1782)

18世紀泰國的華裔民族英雄,又稱鄭信、披耶達。由於他從緬甸人手中光復泰國,被後人稱為泰國曆史上第四位大帝。達信父名鄭鏞,中國廣東澄海縣華富村人,青年時到泰國定居,娶泰女洛央為妻,其子被當朝大臣昭披耶卻克里收為義子,取泰名信。信幼年入寺院受教育,21歲剃度為僧,還俗後由義父扶持入宮廷服務,後獲封爵為披耶,晉升達城軍政長官,故泰國史書稱之為達信或披耶達。1767年緬甸軍隊入侵,達信帶兵進京守城,因見大勢已去,即領兵衝出重圍,揮軍東行,據守未被緬軍侵佔的暹羅灣東岸尖竹汶、羅勇等地,造船擴軍,以圖再起。1767年10月,達信乘緬軍回師北撤之機,率領船隊沿海道進入昭披耶河,直逼代緬軍鎮守京城的蒙人將領蘇基部隊,破其營寨並收復京城。阿瑜陀耶因遭緬軍洗劫,人口和財物損失甚重,王宮寺院也被焚燒殆盡,達信在吞武裡建立新都,開創吞武裡王朝(1767~1782),達信被擁立為王,同年12月28日加冕,故華人稱之為鄭皇。他在位15年,統一了在國家淪亡期間四分五裂的泰國,恢復了阿瑜陀耶時代的疆域,並在1774~1775年間再次指揮軍民擊退了緬軍大規模的入侵。1781年派出一個龐大的使團分乘11艘大船滿載貨物前來中國訪問並進行貿易。他在位後期,繼續四出用兵,忽視恢復經濟、發展生產。王朝中以昭披耶卻克里為首的上層人物指責他理政失當而給予治罪,於1782年佛曆4月6日用檀香木將他打死,時年48歲。在今吞武裡府大羅鬥圈的廣場中心,聳立著達信騎馬銅像,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