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雕塑

[拼音]:Sate

[英文]: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法國哲學家、作家、政治活動家。1905年6月21日生於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1924~1928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讀書。畢業後在里昂、巴黎等地任哲學教師。青年時期潛心研究德國哲學家A.叔本華、F.W.尼采的唯意志論,E.胡塞爾的現象學,M.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並深受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應徵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獲,1941年獲釋,回到巴黎繼續教授哲學,並積極參加法國抵抗運動。50年代初加入法國共產黨,積極投身左翼政治活動。蘇聯共產黨第20次代表大會和匈牙利事件後退出共產黨。1964年,他的《話語》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未接受。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期間,薩特支援反政府學潮,任《人民事業》和《解放》的主編。晚年仍堅持不懈地參加社會政治活動。1980年4月15日病逝於巴黎。主要的哲學、 政治思想著作有 《存在與虛無》(1943)、《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46)、《辯證理性批判》(1960)。

薩特通過研究人的現實具體的存在,提出了一種系統的自由哲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存在主義社會政治思想。他把存在區分為“自在的存在”與“自為的存在”,前者是指外部世界,後者是指自我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因為“自為的存在”存在才有意義。他認為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是“存在先於本質”,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場,然後才說明自身、創造自身。人是沒有任何既定的本質的,人的自由先於人的本質。這種自由是人作為自為的存在而註定了的,不可剝奪、無法逃避的選擇自由。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每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自由選擇負責。因為人始終一樣,沒有改善,所以薩特不相信社會進步。他認為,人的真實存在只有在個人與他人和社會隔離時才能顯現出來,他人的存在對人的存在是一種限制和威脅,“他人就是地獄”。集體、社會和國家吞沒和扼殺了人的真正存在,使人成為一個受到他人和社會約束的、失去個性的異化了的人。為了擺脫這種異化,使人回覆到真正自由的存在,就必須組織反抗和革命。薩特認為要用存在主義“補充”和“改造”馬克思主義,以便使馬克思主義能重新“發現人”、“探究人”,從而使已經“停滯”和“僵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恢復成為一種有生命力的哲學。這種所謂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顯然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