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語

[拼音]:Gong Xian Shiku

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在河南省鞏縣東北 7.5公里的洛水北岸大力山下。創建於北魏晚期,原名希玄寺。唐龍朔年間的《希玄寺碑》記載,北魏孝文帝在此建立伽藍;明弘治年間重修碑記亦記,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間鑿石為窟,刻佛千萬像。已知最早的造像題記是北魏末普泰元年(531)的。嗣後,東西魏、北齊、隋唐皆增鑿龕像。現存5個大窟,328龕,7700餘尊造像及186方銘刻,是河南省僅次於龍門石窟的重要石窟,1982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個窟均為方形平面,除第5窟外,都有中心塔柱,柱四面鑿龕設像,窟頂鑿平棊,刻伎樂飛天、蓮花等浮雕。造像面型方圓,衣紋疏朗,紋飾簡潔。中心柱四面及窟內四壁,雕刻千佛、釋迦多寶對坐像、維摩文殊並坐像及三佛等題材。基壇刻十神王、怪獸和伎樂。其中,第5窟入口左壁,有著名的龍朔二年(662)刻《後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第 1窟規模最大。外壁入口左右的力士像,手持金剛杵,造型勇武剛健。中心窟四方各鑿一大龕,窟左、右壁和後壁各列 4龕。窟門兩側壁的“禮佛圖”,作3層4組浮雕,每層以僧尼為前導,後為供養人和侍從,冠蓋相屬,反映了北魏崇佛之盛。構圖緊湊多變,人物顧盼傳神,為中國現存此類雕刻中較完整而精美者。第 1窟中心柱北龕兩側新發現的“上儀同、開國縣開國侯鄭丆,贈開府陳州刺史息乾智侍佛時”等兩條題記,有可能為北周時期所補刻。

參考文章

鞏縣石窟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