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狼山

[拼音]:liening guanyu jiaoyu de lunshu

[英文]:Ленин об образовании

偉大的革命導師 В.И.列寧在其一生的革命實踐中,十分重視教育問題,始終把它當作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十月革命勝利前,列寧揭露了沙皇俄國教育的反動性,批判了民粹主義的教育觀,與黨內的反黨宗派教育活動作鬥爭。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領導了對教育領導機構和學校的改革,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無產階級的教育理論、綱領和策略。列寧的教育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

教育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列寧進一步揭示了教育的階級性,闡述了無產階級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原理。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就揭露了沙皇俄國教育的階級性和反動性。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多次闡明資產階級教育浸透著資產階級的階級精神,批判了教育可以超政治的資產階級謊言。他指出,資產階級自己就把資產階級政治放在學校事業的第一位。同時,列寧闡明瞭無產階級教育必須貫徹無產階級的精神,結合所面臨的新的歷史條件和任務同無產階級政治聯絡起來。列寧在《俄共(布)黨綱草案》(1919)中提到:在國民教育方面,俄共(布)的任務是把十月革命所開始的事業進行到底,把學校由資產階級的階級統治工具變為摧毀這種統治和完全消滅社會階級劃分的工具。學校應當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學校應培養能夠最後實現共產主義的一代新人。當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時,列寧著重論述了教育如何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的問題。列寧指出,勞動者只有掌握文化科學知識,才能擔當起經濟建設的任務。1920年,列寧擬定了全俄電氣化的設想,要求教育與恢復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相適應,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去改造和發展工農業生產,不斷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農民和工人如果不提高教育程度就不能完成改造和發展整個工農業生產的任務。

文化革命的意義與任務

列寧考慮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基本問題,提出了文化革命的任務。他指出當時的俄國文化水平很低,還沒有擺脫不文明的狀態,迫切需要把普遍提高群眾的文化科學知識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牢固地聯絡起來。他還指出,文化革命是整個社會主義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不可少的條件,是政治革命和社會變革之後的一個必然的任務。沒有文化革命,就不可能把經濟落後的俄國變為先進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根據當時的情況,列寧提出文化革命最重要的任務是:掃除文盲、提高群眾的政治和文化水平、普及義務教育、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建設的幹部,發展民族文化。列寧認為:文盲、不識字只能有流言蜚語、傳聞偏見,而沒有政治。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是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急待解決的迫切任務,也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克服官僚主義、實行工農管理國家和企業的必要條件。普及義務教育是文化革命中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培養造就社會主義建設的幹部,這是改善國家機關和任何其他機關的主要槓桿。發展民族文化,則應使各民族一律享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權,用本民族語言教學,講授本民族的歷史。列寧在《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1913)中,批判了“民族文化自治”的錯誤觀點,提出了“兩種文化”的理論,即每種民族文化中都有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和地主的、資產階級的文化的對立和鬥爭。

培養建設共產主義的一代新人

列寧指出在無產階級專政時期,即在為實現共產主義準備條件的時期,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能夠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的一代新人。

列寧論述了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需要對青年一代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培養他們成為繼承老一輩革命事業的共產主義接班人。在 《青年團的任務》 (1920)中,列寧提出青年的任務是學習,成為共產主義者。列寧要求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培養共產主義的道德,掌握文化科學知識。他指出,“應該使培養、教育和訓練現代青年的全部事業,成為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的事業。”他還指出,為鞏固和完成共產主義事業而鬥爭,是共產主義的道德基礎。共產主義道德表現在一心為公的精神、自覺的勞動態度、團結一致的紀律等方面。列寧同時又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從全部人類知識中產生出來的典範”;“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列寧強調在對青年進行共產主義教育時,應堅持理論聯絡實際,要和反對剝削者的鬥爭及沸騰的實際生活聯絡起來,與工農打成一片。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和綜合技術教育

列寧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及綜合技術教育的原理。十月革命前,他批判了民粹主義的“全民中等義務教育計劃”。捍衛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揭露了這個計劃是建立在窮學生服工役的基礎之上的,是農奴制的空想。列寧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生產勞動同普遍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把它看作是人類普遍和全面發展的條件。他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列寧全集》第2卷,第413頁)。

列寧十分重視實施綜合技術教育。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及綜合技術教育這兩方面的內容,都列入《俄共(布)黨綱草案》。列寧把綜合技術教育解釋為“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熟悉一切主要生產部門”。列寧對實施綜合技術教育,既強調其原則性,又強調應從當時的實際條件出發。在《論綜合技術教育》(1920)一文中,列寧強調應根據馬克思的理論和黨綱的要求說明綜合技術教育的原則性的意義,要求立即實現許多馬上就能做到的走向綜合技術教育的步驟,同時掌握廣泛的普通知識,避免過早專業化。

重視教師和教師作用

列寧論述了教師的重要性,為建立一支無產階級教師大軍制定了正確的政策。列寧認為,教師肩負著培養建設新生活的年輕一代的重任,是向工農群眾普及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可靠支柱。列寧分析了十月革命後教師隊伍的狀況,制定了團結、教育、改造和建設教師隊伍的政策。列寧多次親自出席各種教師會議,發表演說,號召廣大教師擺脫資產階級的束縛,和勞動群眾打成一片。列寧把建設一支無產階級教師大軍作為實現文化革命的重要保證。列寧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教師有責任把共產主義思想傳播到居民中去。根據教師活動的重大意義,列寧要求要高度尊重教師,關懷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地位。列寧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師的地位,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應當把人民教師提高到從未有過的、在資產階級社會裡沒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同時列寧也指出了提高教師思想意識和各方面素養的重要性,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

無產階級對教育的領導

列寧認為無產階級的學校只能由共產黨領導,才能保證學校的無產階級性質。1909年,哲學家、國務活動家A.A.波格丹諾夫等在義大利的喀普里島開辦黨校,成立反黨的派別組織中心。列寧在給該黨校學員的信中,論述了學校是不是實際上接受黨的領導與監督,是決定學校性質的根本問題。十月革命後,列寧嚴厲批判了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等對在教育領域加強黨的領導的惡毒攻擊;論證了公開承認共產黨的政治領導的必要性;說明了必須運用全部國家機構的力量,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實際訓練等都應處在黨的領導下,為無產階級服務。列寧還從理論上批判了以波格丹諾夫為首的無產階級文化派全盤否定一切文化遺產,擺脫黨和教育人民委員部的領導等錯誤觀點,從組織上整頓了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加強了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列寧的教育思想在十月革命後,對蘇聯的教育事業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