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區群眾報

[拼音]:Kang Ri Zhanzheng shiqi de houfang gongye

[英文]:industry in the rear area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指1937~1945年間未被日本侵略軍佔領的川、滇、黔、桂、陝、甘、寧、青、湘(西部)等省的近代工業。

抗日戰爭前,中國的近代工業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各省幾無近代工業可言,川、湘、桂、陝、黔、滇、甘七省的工廠數只佔全國工廠總數的6%,資本額佔4%,工人人數佔7%,發電度數僅及全國總數的2%。

工廠內遷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通過工廠內遷的提案。部分民營工廠為了避免日本侵略軍侵佔,也著手遷到後方去開業。但由於缺乏準備,政府又無統一計劃,加以運輸工具嚴重缺乏,沿途並遭軍警扣截和敵機轟炸等,遷移工作十分艱難。從1938年到1942年底內遷廠礦共計639家,器材12萬多噸,技工1.2萬餘人;以機器、紡織為主,這些內遷工廠是促進後方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後方工業的發展

戰時外地貨物輸入困難,沿海地區人口大量遷居內地,對工業品需要量增多,加之抗日戰爭初期物價上漲幅度還不大,生產還較穩定,後方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1937~1944年共開辦各類工廠4966家,登記資本摺合戰前幣值約36953萬元。重要工礦產品的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見表)。

根據戰時28種主要工礦產品的產量,按戰前1933年不變價格折算的產值,1938年為 10931萬元,1940年增為15796萬元,1942年又增到23332萬元,1943年則降為22318 萬元,1944和1945年繼續下降。

後方工業的特點

戰時後方工業的最大特點是重工業的比重增加。戰前內地可以說沒有重工業,戰時為適應戰爭需要,並因進口受阻,重工業部門得到了迅速發展。冶煉、機器、五金、電器、酸鹼、酒精(代汽油用)各項的資本額佔到後方加工工業資本總額的70%,這些企業的工人人數佔工人總數的55%。

後方工業的另一特點是國家壟斷資本佔優勢。戰前除軍需、鐵路等外,國民黨政府少有餘資舉辦工業。而戰時政府經營的工業到1942年,廠數雖不及20%,但其資本在後方工業資本總額中所佔比例已近70%,特別在水電、冶煉、機械、電器和化學等基本工業中均佔絕對優勢(佔73~90%),紡織和建材工業也與民營企業基本相當(均佔49%)。石油及鎢、銻、汞等全部為政府經營,1942年以後,佔有生鐵產量的50%以上,鋼產量的90%以上。

後方工業的衰落

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戰時經濟統制失策,各級官僚機構行政混亂,以及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企業資金週轉不靈,加上滇緬路運輸中斷,原材料、器材供應不足,工業生產日趨困難。1942年以後發展停滯,新廠設立逐年減少,舊廠出頂、改組、減產、停工者日多,並出現從事商業投機“以商養工”的現象。國民黨政府經營的工業也陷於困境,1943年國民黨政府經營的鐵和鋼產量只及其生產能力的37%和11%。

戰時後方工業的短暫發展,對改變內地經濟的落後面貌和供應戰時軍民需要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基礎薄弱,國民黨政府又無長期的經濟發展政策,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政治、經濟中心東遷,後方工業也隨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