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慾

[拼音]:Jinling Ba Jia

[英文]:Eight Masters in Jinling

中國明末清初活躍在南京的8位畫家。即:龔賢、樊圻、吳巨集、高岑、鄒喆、葉欣、胡慥、謝蓀。清初周亮工最早將他們並列,張庚《國朝畫徵錄》始稱為金陵八家。其中以龔賢成就最大,列為“八家”之首。

龔賢等 8人都是明末清初生長或寄居在金陵(南京)的文人,他們面對當時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採取避世的態度,遁跡草野,潔身自好,往來於江淮一帶,以書畫作為生活的重要來源。他們之間互相交往,常在一起商討畫藝,唱酬詩篇。在藝術上雖也相互影響,但其師承和畫風卻不盡相同。他們是以地域相同而被劃分在一起,而非風格相近的一個畫派。

由於他們8人在生活經歷和思想、 情操方面有較多共同處,因此在藝術上也有不少相同的追求。他們的山水題材各有側重,但大多取自南京和江南一帶的實景,並賦與真切感情;善於揭示自然山川之美,並富有蓬勃向上的生氣。他們各有師承,或宗浙派,或師宋元,或近吳門派,或類松江派,但均不為泥古不化或門戶之見的時弊所囿,而能廣泛吸取“南”、“北”兩宗之長,融會貫通,自成面貌。他們各自的畫風迥異,技藝也有高下,但均功力紮實,法度嚴謹,並多善用細勁的直線和短密皴法, 重視水墨的渲染和色調的變化。

在具體藝術擅長和風貌方面,他們各有自己的特色。其中龔賢從董源、米芾、米友仁、吳鎮、沈周的繪畫中吸取營養,作品注重描寫江南實景,追求奇而安的境界。他善於用墨,尤善用層層烘染的積墨法,使山川輪廓與皴染渾為一體,層次豐富,富於凹凸感,黑白對比強烈,形成渾厚蒼鬱的藝術風格。他在“墨氣”上的創新,對金陵地區和後世畫家都有很大影響。樊圻,字會公,金陵人,山水取法董源、巨然、黃公望、王蒙和劉松年諸家,用筆工細,皴法細密,風格勁秀清雅。花卉亦以工細見長。吳巨集,字遠度,號西江外史,原籍江西金谿,客居金陵。山水宗法宋元,筆墨勁逸,氣勢雄闊,風格較為粗放,有較多的創新。高岑,字蔚生,浙江杭州人,居金陵。山水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近沈周,細筆從宋元入手,兼學文徵明、唐寅,線條細勁峭利,皴法繁密清淡,為其常見風格。鄒喆,字方魯,善山水、花卉,從存世作品看,以凝重蒼勁見勝,具“北地沈雄之氣”。葉欣,字榮木,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流寓金陵, 山水以佈局見長,風格在金陵八家中最為精細秀淡。胡慥,字石公,金陵人,山水蒼茫渾厚,花鳥呈宋人工整之法。謝蓀,字緗酉,溧水人,居金陵。山水多吳門派遺意,山勢奇險,用筆細秀,花卉受陸治影響。與金陵八家同時享譽金陵畫壇的還有張風、姚允在、陳舒等人,均各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