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生

[拼音]:Miandian Fanfaxisi Renmin ZiyouTongmeng

[英文]:Anti-Fascist People’s Freedom League, Burma

緬甸各抗日黨派聯合組成的統一戰線組織,簡稱“自由同盟”。1944年8月成立,由緬甸共產黨、緬甸人民革命黨(社會黨前身)、緬甸國防軍、若開民族協會、克倫族中央聯合會、東亞青年協會、愛國黨和大緬甸黨聯合組成的祕密組織。口號是:消滅法西斯,爭取民族獨立。昂山任主席,緬共總書記德欽丹東任祕書長。

1945年3月27日,自由同盟領導緬甸人民發動了全民性的抗日武裝起義,殲滅日軍2萬餘人,5月收復仰光,在人民群眾中贏得了威信,成為當時緬甸人民爭取自由獨立的旗幟。仰光收復後,自由同盟開始公開活動。1946年8月16日,自由同盟在仰光尼杜迎戲院召開群眾大會,通過了有名的“尼杜迎決議”,要求緬甸完全獨立、立即撤銷軍事管制、組織臨時政府和召開國民大會舉行普選。當時日本已投降,英國重佔緬甸,自由同盟遂成為反英的民族統一戰線組織,主張用和平的手段來爭取獨立。1947年5月,自由同盟召開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要求英國退出緬甸、承認緬甸獨立、改善人民生活和草擬緬甸聯邦憲法的決議。但英國殖民當局拒絕自由同盟的要求。自由同盟領導人民展開了空前規模的罷工、罷課和示威遊行等反英群眾運動。

1946年10月,自由同盟發生分裂,緬共及其領導下的群眾團體因反對參加以英國駐緬總督為首的臨時政府被開除出同盟,昂山等人則參加了殖民政府“行政委員會”,社會黨乘機奪得自由同盟的領導權。1947年7月19日,自由同盟主席昂山被暗殺,由副主席吳努繼任昂山之職。同年12月自由同盟召開了第 2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民族團結、經濟建設、工人農民問題、社會活動等14條決議。

1948年3月,自由同盟政府以武力鎮壓緬共,許多進步或中間的黨派團體都不滿自由同盟的內戰政策,相繼受到排擠或自動退出自由同盟。至此,自由同盟已不再是一個反英的民族統一戰線組織,變為由社會黨及其屬下群眾團體和“無黨派”的吳努派組合的政治集團。

自由同盟在各大城市、縣、鎮及邦區都設有地方組織和支分部,但組織鬆懈,地方機構與總部之間矛盾頗多。1948~1958年5月,緬甸一直由自由同盟執政。1958年1月自由同盟再次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會上領導層在推選祕書長問題上發生分歧。會後,分裂為以吳努、德欽丁為首的“廉潔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簡稱“廉潔派”或“努丁派”)和以吳巴瑞、吳覺迎為首的“鞏固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簡稱“鞏固派”或“瑞迎派”)。1960年2月緬甸舉行大選,“廉潔派”獲勝。3月,“廉潔派”在代表大會上改名為聯邦黨。至此,“鞏固派”即通稱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1962年3月“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執政後,該盟一再鼓吹緬甸應實行議會民主制,1963年8月9日,緬甸政府逮捕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吳巴瑞、吳覺迎等人後,10月吳吞溫被選為該盟的臨時主席。他號召盟員同革命委員會合作。1964年3月28日,該盟表示“熱烈支援”緬甸政府解散一切政黨的法令,宣佈該盟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