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戶

[拼音]:A'erfeiyeli

[英文]:Vittorio Alfieri (1749~1803)

義大利劇作家。1749年1月6日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最初在都靈軍事學院學習,因不堪忍受軍紀約束,自願離開。後來遍遊義大利各地和英、法、德、荷、俄、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同時研讀古典文學和啟蒙主義文學作品。1772年回到都靈。1775年,他的第一部悲劇《克莉奧佩特拉》公演,獲得成功。以後專心致志於寫作。

阿爾菲耶裡文學創作的盛期,正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夕,啟蒙主義思想和文學在歐洲廣泛流行。他的作品鮮明地體現了這一時代特徵。他的論文《論暴政》(1777)是聲討封建專制政權的檄文。《論君主和文學》(1778~1786)一文則批判封建君主對文學藝術名為庇護實為控制的政策,呼籲作家充當自由和真理的旗手。他的主要成就在悲劇,寫有悲劇21部,大多采用古代歷史和《聖經》中的題材,貫串著啟蒙主義的精神。《腓力》(1776)描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對王子堂 .卡洛斯和他的戀人的謀害,揭露國王的冷酷和暴戾。《老布魯圖斯》、《小布魯圖斯》,塑造了為維護共和政體、反對專制暴政而大義滅親的古羅馬元老布魯圖斯的形象。《維吉尼婭》描寫古羅馬平民同暴君的衝突,讚美平民的力量。

阿爾菲耶裡的某些作品,從歌頌自由思想轉而表現個人的孤獨和死亡。悲劇《掃羅》(1782)取材於《聖經》,寫以色列王掃羅嚮往權力而又無能為力的內心衝突。取材於古代神話的《彌拉》(1787),描寫錯綜複雜的情感造成的痛苦。這反映了阿爾菲耶裡貴族自由派的立場。

1786年,阿爾菲耶裡遷居巴黎。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他寫了頌歌《打倒巴士底獄的巴黎》,向巴黎人民的革命行動表示敬意。但革命深入發展後,他產生牴觸和敵視情緒。1792年他返回義大利。1798年發表詩歌《憎惡高盧》,攻擊法國革命。除了愛情詩,阿爾菲耶裡的其他短詩、十四行詩、諷刺詩,也體現出同樣的反覆和倒退。

晚年,阿爾菲耶裡定居佛羅倫薩,研究和翻譯古典文學作品,寫作喜劇,並完成回憶錄《阿爾菲耶裡自敘的生平》。1803年10月8日逝世。

阿爾菲耶裡對義大利悲劇進行了改革。他的悲劇採用歷史題材,注進了新的啟蒙思想,政治熱情飽滿,人物性格特徵鮮明,語言精練,對19世紀民族復興運動產生了有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