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eju

戲曲劇種。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和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廣東華僑聚居地區,也有粵劇演出。東南亞一帶且有世代相承的藝人、固定的班社組織、同業行會和傳統演出場地,如新加坡的“慶維新”、吉隆坡的“普長春”,都曾培養出不少粵劇著名演員。

明末清初,弋陽腔、崑山腔由“外江班”傳入廣東,繼而出現了廣東“本地班”,所唱聲腔是一唱眾和,稱為“廣腔”。在後來粵劇常演的開臺例戲《六國封相》、《仙姬送子》、《八仙賀壽》中,仍儲存了這種聲腔。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崑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指接近漢調西皮和祁陽戲“北路”的曲調)為主要唱腔。後徽班影響日益擴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為基本唱調。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昆、弋、廣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逐漸形成粵劇。清咸豐四年(1854),粵劇藝人李文茂,率領梨園子弟,編成文虎、猛虎、飛虎三軍,響應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殘酷殺害藝人,並下令禁止“本地班”演出,使其絕響達15年之久。粵劇恢復演出後,在劇目內容和表演藝術上,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開始編演地方故事和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戲,如《樑天來告狀》、《王大儒供狀》、《蛋家妹賣馬蹄》等,並在“戲棚官話”(按中原音韻講的普通話)中雜以廣州方言演唱。辛亥革命時期,一些具有愛國思想的藝人,受春柳社新劇(俗稱文明戲)的影響,紛紛組織“志士班”,與工人、學生一起,進行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傳,編演了《文天祥殉國》、《戒洋菸》、《虐婢報》、《秋瑾》、《溫生才刺孚奇》等戲。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開始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並經反覆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1920年前後,不少粵劇大班社經常集中在廣州、香港、澳門演出,習稱“省港大班”。他們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很快使自己豐富起來,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於生活氣息等方面都頗有改進。同時由於受資本主義商業化的影響,一度各競新奇,用荒唐怪誕的劇目、音樂、舞臺美術,以迎合資產階級和小市民的口味,使優秀的藝術傳統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在農村活動的“過山班”(又稱“落鄉班”),則仍保留著較多樸素的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步肅清了資本主義商業化的影響,積極挖掘、繼承優秀傳統,藝術上也進行了全面革新,不僅演出了不少優秀劇目,而且培養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廣東粵劇院。

粵劇的傳統劇目,早期主要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五登科》、《六月雪》等所謂“江湖十八本”;清同治七年(1868)以後,又有《黃花山》、《西河會》、《雙結緣》、《雪重冤》等“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緒中葉,出現了側重唱功的“粵劇文靜戲”,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蘇武牧羊》等,稱為“大排場十八本”。“省港大班”階段的劇目有根據西方電影、小說改編的《賊王子》、《璇宮豔史》、《白金龍》、《胡不歸》等,以及將傳統劇目加以變化改寫的《佳偶兵戎》、《偷祭瀟湘館》、《火燒阿房宮》等。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傳統劇《平貴別窯》、《鳳儀亭》、《趙子龍催歸》、《寶蓮燈》、《西河會》、《羅成寫書》以及現代戲《山鄉風雲》等。已經攝製成影片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等。(見彩圖)

粵劇的基本聲腔為“梆簧”,並保留有弋陽腔與崑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粵謳、木魚、龍舟、板眼等廣東民間說唱的曲調和民歌、樂曲、時代曲、小調等民間小曲。粵劇的“梆簧”,由於用方言演唱,並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已與一般皮簧戲不同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腳色行當原為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省港大班”時期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

粵劇的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運眼、甩髮、髯口等方面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臺功。腳色登場後,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著名演員早期有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後建立“大成國”自稱平靖王的二花臉李文茂,建立粵劇同業行會“八和會館”的老生鄺新華(第一個灌錄唱片的藝人),以及蕭麗湘、千里駒、李雪芳、蘇州妹、靚元亨等。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是被稱為“薛馬爭雄”的年代,文武生薛覺先和醜生馬師曾對粵劇的革新都頗有貢獻。他們和小生白駒榮、小武桂名揚被稱為粵劇“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醜的廖俠懷)。實行男女合班後,上海妹創造了粵劇女腳特有的抒情唱法,後以紅線女影響最大。同時,廣州的羅品超、文覺非、陳笑風和香港的新馬師曾、何非凡、林家聲等也都各有擅長,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