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加,Ε.С.

[拼音]:Lainao

[英文]:Nikolaus Lenau (1802~1850)

奧地利詩人。原名尼科勞斯·弗朗茲·尼姆普施·封·埃德勒·斯特雷萊瑙。生於原匈牙利境內的恰陶德(現屬羅馬尼亞)。1819年起在維也納、普雷斯堡和海得爾堡學習法律、哲學和醫學。20歲時在維也納一些作家的鼓勵下開始寫作。1829年母親去世,得到一筆遺產,得以專事寫作。1831年前往斯圖加特,與施瓦本派浪漫主義詩人交往。1832年第一部詩集發表。同年前往美國,以後在維也納、薩爾茨卡默古特和施瓦本居住。他在愛情和事業上均受到挫折,精神抑鬱以致失常。1847年被送進上德布靈的瘋人院,3年後去世。

萊瑙具有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是1848年三月革命前奧地利重要的詩人。他的作品表現出對自由的追求。許多憂鬱的、哀歌式的詩歌,如《三個吉卜賽人》、《蘆葦之歌》、《森林之歌》、《秋日悲訴》等,充滿了一種“人世間痛苦”的情緒。1830年寫的《波蘭之歌》,讚美波蘭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其他一些作品也描寫了各國的革命人物和革命運動, 例如 《約翰尼斯·齊斯卡》寫捷克民族英雄約翰尼斯·齊斯卡,《薩沃納羅拉》(1837)寫15世紀末被當作異端分子處死的義大利宗教改革家薩沃納羅拉,《三個印第安人》寫 3個受壓迫的印第安人到尼亞加拉瀑布去沉舟自盡。1836年完成的《浮士德》反映他對宗教的懷疑。1842年寫作的《阿爾比派教徒》是一部敘事詩集,通過13世紀法國南部的一個宗教改革派阿爾比派教徒表現他的信念:自由的陽光不會長久地被“紫袍或黑色法衣”所遮蓋。1844年他用抑揚格寫了敘事詩《唐璜》,1,094行,在他死後於1851年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