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曼,G.P.

[拼音]:Zhonghua Quanguo Wenyijie Kangdi Xiehui

抗日戰爭時期為廣泛團結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國性文藝團體。簡稱“文協”。1938年3月27日成立於武漢。發起人包括文藝界各方面代表97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發起旨趣》說:“我們應該把分散的各個戰友的力量,團結起來,象前線將士用他們的槍一樣,用我們的筆,來發動民眾,捍衛祖國,粉碎寇敵,爭取勝利。”成立大會通過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宣言》。大會選出郭沫若、茅盾、馮乃超、夏衍、胡風、田漢、丁玲、吳組緗、許地山、老舍、巴金、鄭振鐸、朱自清、郁達夫、朱光潛、張道藩、姚蓬子、陳西瀅、王平陵等45人為理事,周恩來、孫科、陳立夫為名譽理事。理事會推選老舍為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文協成立會上,提出了“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口號,鼓勵作家深入現實鬥爭。文協曾組織作家戰地訪問團,多次訪問慰勞各地戰場,推動了文藝工作者的下鄉和入伍。文協在全國組織了數十個分會及通訊處。先後成立分會的地方有:廣州、成都、昆明、桂林、香港、襄樊、延安、晉東南、貴陽、曲江、上海等地,組織遍於全國各地。文協成立後,文藝各部門的統一戰線團體也相繼出現。作家、藝術家空前廣泛地團結對敵,使抗戰初期的文藝活動呈現出生氣蓬勃的新氣象。

武漢失守以後,抗日民主根據地文協分會的工作在中國共產黨和邊區政府支援下得到較大發展,國民黨統治區文協的工作卻隨著政治逆流的襲來,遇到重重阻力。抗戰後期,文協支援和推進了國民黨統治區文藝界反壓迫、爭民主的革命運動。1945年,文協第6屆年會規定5月4日為文藝節。在艱難的條件下,文協以各種方式進行活動:每年召開紀念魯迅的集會,為郭沫若、茅盾、老舍等人的壽辰或創作成就聚會祝賀,開展救濟貧病作家、營救被捕的進步作家等工作,“文協”始終是文藝界團結抗日的旗幟。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更名為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

“文協”會刊《抗戰文藝》,自1938年5月4日創辦,至1946年5月終刊,先後出版71期,是貫通抗日戰爭時期的唯一的文藝刊物,對於開展抗日文藝活動、繁榮創作、培養青年作家等,都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