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樞衡

[拼音]:Lusuo

[英文]: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1712年6月28日生於日內瓦一鐘錶匠家庭。其祖先16世紀因受宗教迫害從法國遷居日內瓦。盧梭幼年喪母,沒有受過學校教育。10歲時其父與人發生糾紛而逃亡。他為一牧師收養,當過徒工、差役,1728年,因不堪虐待逃走。長期流浪生活使他熟悉社會,同情下層人民,皈依天主教。他堅持自學,1737年寫出第一部著作《娜爾西斯》。1741年到巴黎從事音樂、喜劇和舞劇的創作,曾一度與伏爾泰合作。

1749年,法國第戎學院懸賞徵文,議題是科學和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盧梭撰《論科學與藝術》應徵,認為文明歪曲天性,崇揚自然生活。該文獲得頭獎,遂一舉成名。他同D.狄德羅結成摯友,併為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撰寫政治經濟學和音樂條目。1754年盧梭回到日內瓦,改信新教,取得日內瓦公民身份。同年,第戎學院再次徵文。他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文應徵。他認為私有財產和社會契約是國家產生的基礎。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國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但是,盧梭並不主張取消私有財產,只是反對大私有制,主張小私有制。文未中選,卻確立了盧梭的聲譽。1762年,盧梭發表《民約論》(又譯《社會契約論》)。在這部著作中,他提出人民主權學說,認為國家主權來自人民,不能分割與轉讓,人民有任命、罷免與監督行政首領之權,有決定國家統治形式之權,有推翻專制制度的起義之權。盧梭的人民主權說,對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執政時的政策影響極大。20世紀初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民主派也受到盧梭學說的啟示。

盧梭對道德、教育等問題十分關心。1761年,發表《新愛洛綺絲》,描寫一位平民青年同貴族女兒的戀愛故事,抨擊封建倫理道德,宣揚感情生活的重要。1762年出版教育小說《愛彌兒》,主張保護兒童的自然本性,聽其身心自由發展,反對封建教育和經院主義。這激起新舊教會的憤怒和行政當局的譴責,他的著作被取締,本人遭受迫害,先後流亡瑞士、美國。1766年應哲學家 D.休謨邀請,到英國避難。1767年回到法國,晚年寫成自傳體《懺悔錄》,未及看到出版就於1778年7月2日在法國愛爾蒙維爾去世。法國大革命時,其遺骸被安放在巴黎先賢祠。

參考書目

Georges May, Rousseau, Editions du Seuil, Paris, 1961.

Joan McDonald,Rousseau and the French Revolu- tion,1762~1791,the Athlone Press,London,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