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漆器

[拼音]:Lin Shuangwen Qiyi

清乾隆末年臺灣天地會起義。林爽文(1756~1788),福建省漳州府平和人,農民出身。乾隆三十八年(1773)隨父母遷居臺灣彰化縣大理杙莊(今臺灣台中大里鄉),少年時曾作過衙役,後被辭退,以農為業。此時,天地會在福建、臺灣一帶祕密流傳。乾隆四十九年林爽文加入天地會,為彰化地區天地會重要首領之一。清廷發現天地會活動後,派兵大力搜捕。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787年1月16日),林爽文率領千餘人,在距彰化縣二十餘里之大里杙豎旗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三千人。林爽文等率眾於夜間四更時刻往襲大墩營盤,擊斃副將赫昇額、知縣俞峻及官兵數百人。隨後又攻佔離彰化縣城四十里的大肚溪,控制著水路,切斷了通往彰化的交通。清知府孫景燧據城自守。

十一月二十九日,林爽文等攻破彰化縣城。後又攻下離大里杙四十里的鹿港(亦名鹿仔港),以及離諸羅(今臺灣嘉義)縣城四十五里、被稱為南北咽喉的斗六門。復派兵北進,攻下北路淡水廳(今臺灣新竹)。攻佔淡水後,林爽文釋出安民告示,提出了起義宗旨是“保農業”、“安民心”,並申明軍紀。林爽文親自率軍南下進克諸羅,又攻臺灣府城(今臺灣台南市),受阻退回。不久諸羅為清總兵柴大紀奪回,旋為起義軍長期圍困。

由於起義軍旗幟鮮明,紀律嚴明,深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援。所到之處,群眾紛紛加入起義軍,造成很大聲勢。這時莊大田在南路響應林爽文起義,攻克鳳山(今臺灣高雄)縣城,並轉戰南路之南潭、中洲、大目降、埠頭、蔦鬆等地。

起義軍攻下彰化後,開始建立軍、政、會合一的政權組織,推林爽文為大盟主。定年號為“天運”,第二年改為“順天”。以原彰化縣署為盟主府(後遷大里杙)。任命元帥、副元帥、將軍、軍師、節度使、知縣、同知等官。起義軍較高的軍事首領為將軍,將軍之下有若干“股頭”,每個“股頭”為一個作戰單位。每個將軍所統率的士兵人數不等,“股頭”下面的人員也無一定數額。起義軍雖設官分職,稱主建號,但彼此之間平等相待,互以兄弟相稱。

順天政權的領導者大多是農民和城鎮貧民。他們掌握政權後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利益,對貪官汙吏堅決鎮壓。在林爽文釋出的告示裡明確寫有:“臺灣皆貪官汙吏,擾害生靈,本帥不忍不誅”,“因貪官汙吏剝民脂膏,爰是順天行道,共舉義旗,剿除貪汙,拯救萬民。”起義軍攻下彰化、淡水等地後,鎮壓了貪官汙吏多人,並沒收了一些地主的土地,給參加起義群眾耕種,規定向順天政府交奈米糧,山田按一九抽收,水田按二八抽收。順天政權提出了“保農業”的政策,派專人管理“開溝放水灌田”。使農業豐收,米價下跌,在大里杙、水沙連等地,米每石僅八百錢,而在清政府控制的鹿港,米每石達三千錢。

林爽文起義爆發後,清廷即派提督黃仕簡、任承恩帶領官軍萬餘人渡臺。數月之間,軍事上毫無起色。乾隆帝遂下令更換統帥,調閩浙總督常青為將軍,赴臺灣統一指揮。此時,林爽文邀約莊大田圍攻府城。南北兩支起義軍集兵十萬,於乾隆五十二年三月開始大規模進攻府城。激戰中由於莊錫舍率部眾倒戈相向,使攻城受挫。以後,南北兩支起義軍又曾數次聯合進攻府城,但均未成功。是年八月,清廷免去常青職務,另派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將軍率軍於十一月初一到達臺灣。福康安到臺後,對起義軍進行分化瓦解,以優勢兵力分五路解諸羅之圍,又接連攻下斗六門、大里杙、集集埔等軍事要地。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初五日林爽文被俘,解往北京,後在北京菜市口就義。一個月後,莊大田亦被福康安、海蘭察俘獲,在臺灣府城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