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訊技術發展史

[拼音]:Beiting Gucheng Yizhi

[英文]:Site of the Seat of the Beiting Region

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治所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城北約12公里護堡子村。據史籍載,舊址為漢代戊巳校尉耿恭屯戍的金滿城。後為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的駐節之所,稱“可汗浮圖”。唐代為庭州,長安二年(702)在此設北庭大都護府,下轄金滿、輪臺、蒲類(後改後庭)、西海4縣。後改北庭節度史,所轄瀚海軍駐此。為唐代北疆重鎮。貞元六年(790)陷於吐蕃。9世紀後屬高昌回鶻,為其夏都,又稱“別失八里”,意為五城。13世紀初,隸屬蒙古,元代在此設“行尚書省”和“別失八里元帥府”,城約廢棄於元末明初。清乾隆四十年(1775)在此曾經出土唐碑,嘉慶二十五年(1820)徐鬆曾調查城址,發現金滿縣殘碑。19世紀以後,英、日等國先後派探險隊在此調查挖掘。1928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對故城進行調查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新疆文物部門曾多次調查。1979~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調查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城分內城、外城,平面均呈不規整的南北向長方形。外城始建於唐代初年,後經兩次修補,周長4596米,東牆長1686米,南牆長 850米,西牆長1575米,北牆長485米。牆基殘寬 5~8米,殘高3~5米,均系夯土築成。夯層平整堅實,厚約 7釐米。北城城門儲存尚好,門寬8 米,有甕城。其餘三面城門無存。現存馬面34個,間距約60米。西牆中部偏南,存敵臺 1座,長22米,寬16米,高 6米,頂部存房址殘跡。外城四角原有角樓,西北角臺基東西長25米,南北寬23米,殘高約11.5米。護城壕寬30~40米,深2~3米。

內城位於外城中部偏東北,約建於高昌回鶻時期,周長約3003米,南牆長610米,北牆長818米,東牆長560米,西牆長1015米。基寬3~4米,殘高約2米。夯築,夯層厚10~15釐米。北、西牆城門遺蹟尚存。北門寬5.5~6米,左右臺基有對稱排叉樁槽。原為過樑式木構門洞。城牆外現存馬面14個,間距50~70米。東、西牆中部各有敵臺一座,東南、西北、西南角樓殘基尚存。城壕寬10~30米,深1~3米。

城內殘存多處大型夯土臺基,有的面積達2000平方米。城內散佈有殘磚斷瓦及陶片。陶器主要為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器形有雙耳罐、甕、盆、盤、碟、盂等。磚有蓮瓣紋方磚、素面方磚及素面長方磚 3種。瓦有筒瓦、板瓦,瓦當為圓形,飾蓮花紋。此外還有少量鈞瓷、影青瓷殘片,並採集到石獅、銅獅、刻花石球、葡萄紋鏡、蒲類州印及大量唐代銅幣等。

在城西2公里處有高昌回鶻時期的王室寺院1座。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70.5米,東西寬43.8米。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為正殿,有大型佛像,殿外北、東、西三面有洞窟環繞。南部為庭院,東西有配殿、僧房、庫房。洞窟和配殿內塑有佛像。配殿和東面洞窟繪有壁畫。用淡墨起稿,以鐵線描為主,色調以紅、赭、黃等色為主。位置配列、構圖形式基本一致,主要為經變、供養、故事畫和供養比丘、供養人等。其中一幅分舍利圖儲存較好,北側是王者出行圖,南側為攻城圖。壁畫和塑像旁有回鶻文和漢文題名、題記。寺院遺址現已蓋房保護,並設有文物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