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行動的結構

[拼音]:Cai Yuanpei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字鶴卿,號孑民,後改字仲申。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1868.1.11)生,浙江紹興人。青年時期連續中舉人、成進士,1892年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補編修,同年開始涉獵新學,傾向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後趨向革命,1902年與王小徐、章炳麟等建立中國教育會,任會長,從此開始革命活動。1904年與龔寶銓等組織光復會,任會長;次年秋加入同盟會,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07年遊學德國,研讀哲學、心理學、美學等,深受西方唯心主義哲學影響。辛亥革命後回國,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提出新的教育方針,反對忠君、尊孔、讀經,確立了一系列近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的原則。不久,因不滿袁世凱專制,再赴西歐遊學、考察。1916年回國,次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任職10年多,採取思想自由原則,實行相容幷包主義,提倡科學民主,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堡壘。此後,曾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927年以後任大學院院長和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1932年12月,與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蔡元培學問淵博,貫通古今中外,受德國古典哲學和中國儒家思想影響較深。譯著涉及領域廣泛,對教育、美學、哲學、史學、民族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研究。他的著作彙集成冊的有,北京大學新潮社編《蔡孑民先生言行錄》、1931年上海廣益書局出版《蔡元培言行錄》、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蔡元培選集》、1958年臺灣省商務印書館出版《蔡元培先生全集》。其中哲學和美學論著主要有:《對於教育方針的意見》、《世界觀與人生觀》、《哲學與科學》、《以美育代宗教說》、《美育與人生》、《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美育實施的方法》、《美術的起源》、《美學的進化》、《美學的研究法》等。

哲學思想

在哲學上,他把世界劃分為“現象的”和“實體的”(或稱“本體的”)兩個方面:現象世界是相對的,它受因果律制約,有時間、空間的廣延性,人們可以通過經驗認識它:現象世界之事隸屬於政治,以造成現世幸福為目的。實體世界(有時又稱為“道”、“太極”或“神”)是絕對的,既不受因果律制約,又無時間、空間性,人們只能憑直觀來體驗它:實體世界之事超軼於政治,以超脫現世幸福為作用:這個無目的、無意識的超物質的實體就是“觀念”。但是他在論及美感時又說,美感是人們由現象世界“到達於”實體世界的“津樑”,說明實體世界是可以感知的,現象、實體“非截然為互相沖突的兩世界”。他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認為宗教神學是一種陳腐的信仰,是思想自由的“障礙”,“不合科學”;而“科學是哲學的基礎”,萬事萬物都可用科學來解釋。人類社會是在地球形成後,由無機物而有機物,由動物而類人猿,而人,逐漸發展起來的。

蔡元培哲學思想是複雜的、矛盾的,因此,學術界評價不一。一般認為,從蔡元培對世界本質的理解看,屬於客觀唯心主義。

美學思想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倡導者。他於 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 發表《對教育方針之意見》,批判清朝封建主義教育,提出資產階級的新教育方針,第一次把美育確立為教育方針之一,並從美學理論上加以發揮。他從美是“普遍”、“超脫”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美育是進行世界觀教育的“津樑”,“故教育家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於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1917年他發表《以美育代宗教說》講演,明確指出美學研究和美育實施的社會目的。1921年他在北京大學開設並講授美學課程。幾十年中,他熱心傳播美學思想,普及美學知識,積極倡導、組織美學研究和美育實施。

蔡元培的美學思想深受I.康德哲學影響,並融合中國古代“禮樂相濟”的思想。他認為美(包括藝術)有兩大特性:“一是普遍”,即人人都可視聽玩賞;“二是超脫”,即超乎利用範圍。美只能給人以精神上的滿足,而無實際的物質利益可得,所以美的鑑賞,“破人我之見,去利害之計較”,“陶養性靈,使之日進於高尚”。“當著重要關頭,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甚至有'殺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人'的勇敢”。這是救國救民所需要的高尚品德。因此,他以“教育救國”為宗旨,強調美學的現實意義。他不滿意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和拜金主義,更反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和專制主義,認為這都是貪得無厭的物質慾望引出的結果,違反自由、平等、博愛的“道德綱領”。因此,要用“美感教育”沖淡以至洗刷低階的物質追求,樹立高尚的理想和信念,經過潛移默化,形成自然的習慣和行動,這是他普及美學知識,注意美學實踐的思想基礎。他認為美以現象世界各種表象與物質材料作為自己的感性形式,而以實體世界的觀念、理想作為自己的理性內容。“觀念”、“理性”不是物質世界的反映,而是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美的普遍性、超脫性由此而來。他的美學觀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但在當時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進步作用。(見彩圖)

參考文章

蔡元培名言名句大全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