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子剛

[拼音]:zhanshi gongchan zhuyi

[英文]:военныйкоммунизм

俄羅斯聯邦在1918~1920年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被迫實行的臨時性經濟政策。

產生的歷史條件

1918年8~9月間,俄羅斯聯邦內反革命力量在帝國主義指使下聯合起來,在國家的東南部,南高加索、伏爾加河流域及西伯利亞等地區成立了許多地方“政府”。英、法、美、日等國軍隊也開始從四面八方對俄羅斯聯邦進行武裝干涉,並宣佈實行封鎖,妄圖把年輕的俄羅斯聯邦扼殺在搖籃裡。蘇維埃國家失去了所有的主要原料和燃料基地,失去了冶金中心與穀物、棉花、煤炭、石油和金屬的主要產區。工廠或被迫停工,或開工不足,人民遭受飢餓,內戰極大地破壞了俄羅斯聯邦僅有的生產力。

嚴重的軍事經濟形勢,迫使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於1918年9月2日宣佈蘇維埃共和國為一個軍營。整個經濟生活都要服從於武裝鬥爭的要求,服從於軍事制度。它還迫使國家用最嚴格的手段把一切資源都集中到自己手裡,以保證戰爭的進行。這類措施的範圍,隨著經濟的日趨崩潰和戰爭的嚴酷而日益擴大。

主要措施

“戰時共產主義”是旨在動員人民的一切力量和國家的一切資源以保證內戰勝利的一種特殊政策。在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物質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蘇維埃政權不得不借助於行政手段,採取統制經濟的非常措施,來保證前線的供應。“戰時共產主義”的特點是用直接的產品分配代替商品流轉,用強制的行政命令組織一切經濟關係。它的主要措施有:

(1)不僅對大工業,而且對中等企業和部分小企業實行了國有化和國家監督,以便組織全國工業為國防需要而進行生產和剝奪反革命資產階級反抗蘇維埃政權的物質基礎。

(2)按照“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對有勞動能力的居民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目的是保證向前線輸送人力和保證向工業、特別是具有國防意義的部門和企業提供勞動力。

(3)對整個經濟實行全面的高度集中的強制性的管理。對糧食、原料和工業資源實行最嚴格的統計,保證國家支配全部資源,以便最嚴格地根據前方和軍事工業的需要來分配這些資源。

(4)實行餘糧徵集制,規定農民必須按固定價格向國家交售全部餘糧,甚至一部分口糧。但由於國家沒有掌握必要的工業品,實際上是無償地向農民徵集糧食以及其他農產品。為了保證餘糧徵集制的順利執行,曾向農村派遣了工人徵糧隊。

(5)關閉市場,“堵塞”一切流轉,取消商品貨幣關係,嚴格禁止私人貿易。

經驗教訓

“戰時共產主義”的基本任務是保證戰勝外國武裝干涉者和白衛分子,保衛工人階級政權。在當時俄羅斯聯邦的政治、經濟條件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有它的必要性,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列寧在《論糧食稅》一文中指出:“‘戰時共產主義’是戰爭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適應無產階級經濟任務的政策。它是一種臨時辦法。”

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曾形成了一種關於向社會主義過渡道路的概念,認為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的條件下,可以通過比較短的道路,採用“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法來建設社會主義。所謂“直接過渡”,就是不經過使舊經濟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經濟的準備時期,而是用革命的方法徹底摧毀舊社會的經濟結構,通過建立國家生產和國家分配製度,直接實行不同於資本主義的生產和分配的經濟制度。列寧在總結“戰時共產主義”經驗教訓時指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戰勝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白衛分子以後,俄羅斯聯邦於1920年底和1921年初從“戰時共產主義”過渡到“新經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