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斯特拉爾,G.

[拼音]:Gaogouli

[英文]:Koguryǒ

朝鮮三國時期國家,始自長壽王公元 427年遷都平壤,668年為中國唐朝和新羅聯軍滅亡。都城先在平壤東北的安鶴宮城,586年遷至長安城(今平壤)。

高句麗原都紇升骨城(在中國遼寧省桓仁縣)、國內城(中國吉林省集安縣)。427年,長壽王將都城由國內城遷至平壤,與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國之間攻城略地,征戰不已。475年攻陷百濟都城南漢山城,迫使百濟遷都熊津。並據有漢江流域。551年,百濟聯合新羅復奪漢江流域,竹嶺以北十郡之地(今江原道西部一帶)亦為新羅奪取。嬰陽王時,轉而聯合百濟,與新羅爭奪漢江流域。642年,西部大人淵蓋蘇文擁兵政變,掌握實際統治權,聯合百濟共抗新羅。新羅處境危殆,遂請唐朝干預。淵蓋蘇文死後,諸子爭權內訌。667年1月,新羅聯合唐軍乘機進攻,次年陷平壤,高句麗滅亡。唐軍撤離後,大同江以南的高句麗舊地併入新羅。

遷都平壤後的高句麗,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已經完備。其中央集權是以國家對全國土地的支配為基礎,國家通過中央集權的統治體系,向各地徵收租賦和貢物。另一方面,中央和地方的貴族統治者直接佔有的土地也不少。高句麗官制由於年代久遠,多不詳備,據中國史書記載,其官有太大兄、大兄、小兄、對盧、太大使者、大使者、褥奢、仙人等,凡十二等,又有內評、外評、五部褥薩等。但以何官為首及品秩等級,各代史書記載不一。推測高句麗置官因時變化,相加、對盧、各部大人等之間,雖有品級、官職與爵位之差,今已無從查考。

5世紀後,高句麗的經濟有顯著發展,農業、畜牧業及紡織、冶金等手工業均有一定水平。對外貿易也有發展,其首都長安城分為外城、中城、內城和北城,外圍築有城牆。城內街道平行交錯,井然有序,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平壤附近的高句麗古墳以建築設計細巧、石材加工精緻、壁畫優美生動而著稱,尤其是壁畫,生動地反映出高句麗人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文化方面,高句麗使用漢字。中國的儒學、道教及陰陽五行學說均已傳入,高句麗還設立太學,傳授儒家經典。佛教傳入後,各地廣建寺院,高句麗的佛教屬中國北朝系統,寺廟佈局也可見有北朝的風格。

參考文章

三韓與高句麗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