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現實主義

[拼音]:jundui houqin

[英文]:military logistics

軍隊籌劃和運用人力、物力、財力,從物資、技術、醫療、運輸等方面保障軍隊建設和作戰需要的各項專業勤務的統稱。通常分為戰略後勤、戰役後勤、戰術後勤,是軍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軍隊後勤工作的各級機關和部隊、分隊統稱軍隊後勤機構。研究軍隊後勤工作規律的知識體系稱為軍隊後勤學。各國軍隊後勤的工作範圍和機構隸屬關係不盡相同。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包括後勤組織指揮工作和財務、軍械、軍需、車船、油料、營房、衛生、軍事交通等專業勤務,擔負上述工作的部門均屬後勤建制。

軍隊後勤這一概念,各國或國家集團使用不同的術語表達,其詞源各有不同,其詞義的發展過程也各不相同。中國使用軍隊後勤這一術語,是由軍隊後方勤務演化而來的。英、 美等國現在用以表達後勤的logistics一詞,通常認為來源於希臘文logisticos,原意為“計算的科學”。19世紀30年代,瑞士軍事理論家A.-H.de若米尼在《戰爭藝術概論》(1838)一書中,把該詞作為軍事術語使用,賦予它“調動軍隊的實用藝術”的含義,並說它是:軍隊運動和行軍中的物資補給以及設營、宿營的實用藝術。1882年,美國海軍歷史學家A.T.馬漢又將這一術語解釋為:通過國家經濟動員對武裝力量提供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logistics這一術語才以後勤的完整含義,成為北大西洋條約各國正式通用的軍語。蘇聯使用的тыл一詞,具有“後勤”與“後方”雙重含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華沙條約組織各國正式通用的軍語。

戰爭是在一定物質基礎上進行的,離不開後勤保障。F.恩格斯在《反杜林論》(1878)中指出:“軍隊的全部組織和作戰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負,取決於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取決於人和武器這兩種材料,也就是取決於居民的質與量和取決於技術。”(《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10頁)他還指出,戰爭的進行依賴於“自己後方的和戰區的生產力和交通工具……。”(同前,第211頁)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軍隊現代化程度愈高,對後勤的依賴性愈大,後勤的地位和作用愈為重要。後勤對軍隊建設和作戰的保障程度,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特別是在現代,武器裝備的發展更加依賴於國家經濟的發展。軍隊後勤的根本職能就是把國家提供的經濟力轉化為軍隊的戰鬥力。

簡史

軍隊後勤是隨著軍隊的出現而產生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社會制度特別是軍隊和戰爭的變化,它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古代的軍隊後勤

中國古代和歐洲古代到中世紀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科學技術發展緩慢,軍隊主要使用冷兵器,後期一些國家的軍隊雖已裝備了火器,但數量少、效能差,戰爭規模較小。這就決定了古代軍隊的後勤保障,無論內容、方式或組織都比較簡單。在保障內容上,主要是糧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理論著作《孫子兵法》的軍爭篇中說:“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圖1),指出了軍隊後勤的重要性,也說明當時軍隊後勤保障的內容主要是糧草。17世紀,彈藥雖已成為歐洲一些國家軍隊後勤保障的一項內容,但不是主要內容。簡單的軍用器械維修和金創醫治,以及人力畜力運輸等項後勤保障也已出現。在保障方式上,主要是軍隊攜帶和就地取給。13世紀,成吉思汙統率蒙古大軍遠征歐洲大陸,曾依靠隨軍備用馬的馬奶和必要時食用馬肉作為保障給養的一種辦法。歐洲中世紀一些國家的軍隊所需糧草,常常是靠士兵搶劫,到17世紀上半葉,才逐漸採取有組織的就地徵發和後方補充。在保障組織上,有的軍隊編有後勤人員,如古羅馬軍隊中有軍需官和財務官。中國春秋時期,軍隊中編有革車,並配有炊子、守裝、廄養、樵汲等後勤人員。有的軍隊後勤保障由政府或隨軍商販承擔。中世紀的歐洲僱傭兵,在行軍、作戰過程中,用自己的薪餉向隨軍商販購買給養、服裝、裝具乃至武器、火藥。中國西周的司徒和司空,秦、漢的治粟內史、大司農,隋、唐的兵部、戶部、工部等政府官員和機構,都擔負軍隊後勤保障任務。

近代的軍隊後勤

17世紀4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特別是18世紀的產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科學技術取得長足進步。歐洲、美洲一些國家,火器已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炮兵已成為獨立兵種,陸軍和海軍有了發展,並實行了義務兵役制,兵員大量增加,建立了龐大的常備軍和後備軍。戰爭規模也不斷擴大。這一切都使軍隊後勤發生重大變化。在保障內容上,主要的雖仍為糧草,但數量劇增。彈藥保障任務顯著加重,交通保障越來越重要,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普魯士依靠鐵路線,在21天內將55萬人、15萬匹馬和6000門炮集中到法國邊境,並運輸了大量物資。在戰爭中人員傷亡顯著增大,如在拿破崙戰爭中,僅1804~1814年法軍就傷亡175萬人,醫療保障越來越重要。技術保障也隨著火器成為主要兵器而逐步加強。在保障方式上,開始採用中央供應制,但依靠軍隊攜帶和就地取給仍佔重要地位。17世紀下半葉,法國軍隊實行設倉供應制,但倉庫儲存的物資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糧草仍主要靠就地取給。在保障組織上,軍隊成立了固定的後勤機構。18~19世紀,歐洲一些國家在中央軍事部門和部隊編成內設定了後勤機關、部隊、分隊,成立了總軍需部和各級部隊軍需部門。法國在陸軍部下面除設軍需部外,還設有軍械部、財務部、軍醫委員會和獸醫委員會,並在陸軍中編有軍需兵、衛生兵和彈藥兵。中國清政府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釐定中央官制時,將兵部改為陸軍部,下設軍需、軍醫和軍實等司,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下設軍餉司。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成立的湖北軍政府,在軍務部內設有軍需、經理和醫務等課。

現代的軍隊後勤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發達國家的財力越來越大,技術力量越來越強,軍隊裝備了大量技術兵器,並實現了摩托化和機械化,除陸軍、海軍外,又增加了空軍和各類技術兵種。軍隊的數量和戰爭規模空前擴大,在30多年內先後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幾十個國家參戰,動員幾千萬到上億的兵員,戰場遼闊,遍及幾大洲。各參戰國耗資巨大,幾乎動員了全部的經濟力量,從而促使軍隊後勤全面迅速發展。在保障內容上的主要變化是:

(1)由於部隊實現了摩托化和機械化,油料補給量大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駐歐洲美軍的油料補給量佔物資總補給量的一半(運輸油料的遠洋船隻本身所耗油料未計算在內),而給養在補給品中的比重明顯下降,只佔8~12%。

(2)由於各種技術兵器數量急劇增長和火力極大增強,彈藥需求量顯著上升,技術保障成為後勤保障的重要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方國家在作戰地帶內的彈藥補給量平均達到物資總補給量的12%。

(3)前線和後方的距離增大,交通保障顯得極為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建立了海洋交通線,向330個解除安裝港輸送部隊700萬人和物資2.6 億餘噸。

(4)由於戰爭中人員傷亡劇增(第一次世界大戰傷亡3000多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9000多萬人),醫療保障(見衛生勤務)的地位和作用大為提高。這就形成了物資、技術、醫療和運輸等綜合配套的四大主要保障。在保障方式上,以後方供應為主。利用火車、汽車、輪船、飛機以及管線等現代運輸工具,實行分段連續補給。醫療保障,加強了傷員的野戰救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英軍野戰救護隊在5個月內收容傷員31萬人,後送30萬人。 技術保障, 廣泛開展野外修理與戰場搶修。在保障組織上,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自上而下的後勤保障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些國家軍隊設有軍需部門或人員,以及各種倉庫、修理所、麵包房和衛生醫療、物資供應等後勤保障部隊、分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陸軍成立了後勤支援機構,設有司令部和各種後勤專業分隊。蘇聯於1941年成立了紅軍總後勤部和方面軍、集團軍後勤部,並相應地設定了後勤首長,軍、師也設定了後勤首長, 對後勤工作實行集中統一領導。 在中國,1937年,國民黨政府在其軍事系統中成立後方勤務部,1945年改組為後方勤務總司令部,後又改為聯合勤務總司令部,並在方面軍和兵團設補給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軍隊後勤又有了進一步發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

是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而建立,並隨著人民軍隊、人民戰爭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按歷史發展程序,可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和以後兩個階段。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革命戰爭年代,各革命根據地的軍隊編制、裝備不統一,後勤組織不健全,後勤保障主要是採取就地取給和取之於敵的方式,由各地區部隊分別組織實施。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的後勤機構,開始是沿用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的編制,設有軍需處(有的設經理處)、軍醫處,以後改為供給部、衛生部,增設兵站部,各師、團編設供給處、衛生處(隊),營以下分隊編有少量後勤人員。這一時期的後勤工作,是在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艱苦鬥爭中進行的。當時紅軍執行打仗、做群眾工作和籌款三大任務,主要靠打土豪取得給養、經費供應,靠繳獲敵人的武器武裝自己。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初期的後勤機構基本上與紅軍時期相同。從1942年起,八路軍設後勤部,統一領導供給、衛生、軍工生產等工作,各師、團後勤機構變動不大。物資和經費來源,一方面由各抗日根據地統一籌劃,一方面由軍隊自己生產,特別是1940~1944年,全軍指戰員響應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出的“自己動手,生產自給”的號召,開展了大生產運動(見彩圖),實現了生產自給、半自給和部分自給,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粉碎了日軍的“掃蕩”,度過了難關(圖2)。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發展,解放區不斷擴大,特別是實行大兵團機動作戰,後勤保障任務加重,後勤組織不斷髮展。1948~1949年,先後成立了中央軍委後方勤務部和大軍區、 野戰軍後勤部, 部隊的供給、衛生、軍械、運輸等部門,歸各級後勤部建制,並編設相應的後勤專業部隊、分隊,各大軍區和各野戰軍自成系統,組成由軍隊和地方政府相結合的後勤保障體系,統一組織實施後勤保障。這一時期,軍隊的武器裝備,主要是取之於敵。據統計,整個解放戰爭時期,繳獲各種火炮5萬多門,槍348萬餘支(挺),汽車2萬多輛,坦克、裝甲車1000多輛(圖3),及大批其他軍用物資。糧秣等物資主要靠人民支援。各戰區在地方政府各級支前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組織了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開設固定的兵站補給網,同部隊開設的隨軍野戰倉庫緊密配合,前送物資,後送傷員,保障了戰爭的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時期,全軍後勤工作由分散轉為集中,實現了統一編制,統一指揮,統一供應。在組織系統上,由單一兵種後勤發展成為陸海空軍和其他技術兵種組成的諸軍種、兵種後勤,從總部到各級部隊都建立了後勤機構,逐步形成各項業務綜合配套的保障體系。保障方式由過去就地取給、取之於敵為主,轉變為以後方供應為主,並按照統一的供應標準和制度,採取劃區供應與按建制供應相結合的體制,不斷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組織供應。保障物件由過去保障單一兵種轉變為全面保障諸軍種、兵種。保障內容日益複雜,物資供應的品種和數量空前增加,醫療救護、裝備維修和運輸保障任務越來越繁重。根據現代戰爭的特點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的經驗,中國人民解放軍進一步加強後勤戰鬥化建設,努力提高後勤綜合保障能力、防衛作戰能力和組織指揮能力,逐步達到與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爭需要相適應的水平。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指標,在建軍和作戰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人民軍隊、人民戰爭的後勤工作經驗,並形成重要的特點。主要是:

(1)依靠國家,依靠人民。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力量源泉,也是後勤保障的力量源泉。在歷次革命戰爭時期,除武器裝備外,軍隊所需的經費物資,主要由各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政府組織供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根據國家分配的國防費統一組織軍隊經費物資供應。國家供應歸根結底來自人民。“只有堅決地廣泛地發動全體的民眾,方能在戰爭的一切需要上給以無窮無盡的供給。”(毛澤東《論持久戰》)如平津、淮海等戰役,人民群眾給予的巨大人力物力支援,有力地保障了戰爭的勝利(圖4)。 據不完全統計淮海戰役中,支前民工有543萬人,出動擔架20.6萬副,大小車88.1萬輛,籌運糧食近4.8億千克。

(2)依靠部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是戰勝各種困難的傳家寶。軍隊經費物資來源,除了國家供應、人民支援和就地取給、取之於敵以外,靠全軍指戰員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各個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中,紅軍指戰員依靠這種革命精神,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開展群眾性的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解決後勤供應。八路軍第 359旅在荒無人煙的南泥灣開荒種地26萬餘畝,除全部自給外,還上交糧食150萬千克,成為全軍艱苦奮鬥、生產自給的先進典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繼承和發揚了這個光榮傳統,堅持勤儉建軍的方針,使用經費物資精打細算,少花錢多辦事,廣泛開展修舊利廢活動,堅持農副業生產。據統計,1958~1983年全軍糧食、油料總產量近142.5億千克,交售國家糧食28.5億千克,不僅補助了部隊糧食、蔬菜、肉食的供應,而且為國家創造了物質財富,支援了社會主義建設。

(3)堅持對國家負責,對部隊負責。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作的一條基本原則。軍隊建設和作戰必須有國家經濟實力作後盾。要使軍隊的經費、物資得到可靠的保障,就必須發展經濟。對國家負責,最根本的就是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的關係,即軍隊的需要必須服從於國家經濟力量的可能,並在保障作戰和軍隊建設中,儘量節省經費物資,支援國家建設。對部隊負責,就是把國家提供的財力、物力管好和用好,發揮最大的效益,提高部隊戰鬥力。既不能以對部隊負責為理由向國家提出過高要求,也不能以對國家負責為理由而不認真給部隊解決可能解決的實際問題。做到區域性服從全域性,全域性照顧區域性。如制訂軍隊供應標準,既從部隊實際需要出發,又照顧到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過於加重國家和人民的負擔。

(4)堅持為部隊服務,為作戰服務。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宗旨在後勤工作上的體現,是後勤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戰爭年代,全軍後勤人員在“一切為著前線勝利”的思想指導下,按照先前方後後方、先部隊後機關的原則,組織物資供應,千方百計完成各項後勤保障任務。平時,後勤部門面向基層,服務上門,深入部隊調查研究,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部隊特別是高原、海島、邊防部隊的實際問題,鞏固和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5)堅持在戰鬥中保障,在保障中戰鬥。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作戰中後勤工作的一條寶貴經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一項基本要求。朝鮮戰爭期間,美軍依仗其空中優勢,施行所謂“絞殺戰”,日夜狂轟濫炸,妄圖切斷中國人民志願軍後方供應線。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一面指揮戰鬥,一面組織供應,建立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把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保障了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根據現代戰爭的特點和要求,運用和發展了這一經驗,通過後勤戰鬥化建設,大大提高了保障能力和自衛能力。

現代軍隊後勤的新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80年代以來,現代科學技術飛速進步,現代工業迅猛發展,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實力有很大增長,武器裝備的科研和生產能力也隨之大幅度提高,常規武器不斷更新換代,導彈核武器、人工智慧武器、軍用航天器、定向能武器等各種先進技術兵器不斷出現,破壞力與殺傷力越來越大。這給戰爭帶來許多新的特點,如戰爭規模之大、戰場之廣闊、物資消耗量之多、裝備損壞率與人員傷亡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對軍隊後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軍隊後勤建設中出現了以下一些特徵:

(1)後勤指揮與管理日益自動化、科學化。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對後勤指揮,一是強調統一,以適應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的要求;二是強調快速,以適應戰場瞬息萬變的情況。因此,都很重視後勤指揮自動化。美軍後勤各大單位建立了較完整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在70年代末使用的電子計算機已佔美國軍用電子計算機的60%以上,現在正向規範化、網路化方向發展。法、英等國軍隊後勤部門,也建立了自動化系統實施指揮。在後勤管理上,不少國家採用新的科學技術,如倉庫管理全部機械化、自動化;戰場物資管理使用最先進的儀器裝置,如遠紅外鐳射綜合照相儀和夜視裝置等等。一些國家的軍隊在後勤系統應用系統分析和運籌學,利用網路法與線性規劃制定後勤保障計劃,特別是其中的物資運輸計劃。

(2)後勤組織與供應體制進一步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許多國家對組織與供應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總的趨向是:減少中轉層次,力求精幹、靈活,使後勤保障與作戰指揮協調一致。如美國陸軍進行以提高後勤補給速度為重點的改革,實行“直接補給制”代替“兵站分發制”,精簡了戰區後勤補給層次,改組了後勤支援系統,密切了後勤與作戰的聯絡。蘇軍在80年代初提出建立“無倒載供應體制”,即從生產部門或供應基地直接運到部隊。為避免機構重疊和工作重複,提高物資保障效率,不少國家實行三軍通用物資統供與三軍專用物資專供相結合的供應體制。有的國家正在朝著實行陸海空三軍統供方向發展。

(3)後勤技術裝備不斷向自動化、野戰化、輕型化方向發展。一些發達國家的軍隊後勤,加緊研製和使用新型的高效率的自動化裝置,以及各種成套的專用後勤技術裝備。維護修理有綜合型標準化自動檢測系統與各種野戰修理工程車等。醫療救護有摺疊箱式活動房屋和充氣帳篷組成的新型野戰醫院、快速安全的裝甲救護車和機動能力強的裝甲履帶式衛生車等。油料補給有飛機叢集加油器材、艦艇不停泊加油器材和高效快速加油車等。運輸有高速兩棲氣墊船、氣墊車以及“履帶道路”等,集裝箱運輸已成為提高後勤保障機動性與快速性的重要手段,美軍後勤運輸已實現集裝箱化,蘇軍1980年提出要在幾年內力爭90%的後勤物資採用集裝箱運輸。

(4)物資儲備愈益成為軍隊戰備工作的重要內容。現代戰爭突然性、破壞性大,物資消耗量空前增多,許多國家都很重視戰前物資儲備。特別強調儲備足夠的油料、彈藥、重武器和裝備配件等主要作戰物資,並在預定作戰方向事先建設好物資、醫療、修理、軍需生產及運輸力量綜合配套的後方基地,以適應不同規模、不同型別戰爭的需要。美國陸軍部專門設立戰備物資局,負責陸軍全球性物資儲備系統的計劃、管理與調整。為保障大規模戰爭的需要,有些國家根據平戰結合的原則,統籌規劃與發展工農業、國防工業、交通運輸業,為戰時保障持續作戰奠定牢固的物質基礎。

(5)後勤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視。現代戰爭是諸軍種、兵種協同作戰,軍隊技術裝備日益複雜,對後勤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許多國家的軍隊都很重視後勤人員的訓練,特別是後勤幹部的培訓。採取院校培養和部隊訓練,運用現代化教學裝置和手段,通過理論學習和近似實戰演習,全面提高後勤人員的水平。對後勤幹部要求具有較高的軍事素養、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科學管理知識,能組織指揮現代條件下作戰的後勤保障與後勤防衛。據1980年統計,美國陸軍有正規後勤院校11所及各種訓練班,90%以上的後勤軍官都達到大學2年以上水平。蘇軍有主要後勤院校11所,後勤全部師職軍官和90%團職軍官都受過高等教育。為加快軍隊後勤建設的步伐,許多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強後勤科學研究。美國陸軍1980年用於後勤的科研費29億美元,約佔陸軍預算的9%;僅陸軍器材研製與供應司令部就有科研人員2萬餘人,約佔該部總人數的20%左右,還專門設有後勤學術機構──後勤研究中心。當前,一些國家的軍隊有關後勤研究的主要內容:一是在現代戰爭中的各種不同情況下,如何實施不間斷的快速的後勤指揮與保障問題;二是總結和運用後勤歷史經驗,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幾次規模較大戰爭的後勤工作經驗;三是現代科學技術在軍隊後勤領域的應用,重點是後勤技術裝備的改進。

(6)後勤防衛已成為實施後勤保障的重要條件。現代戰爭是立體戰爭,前後方無明顯界限;同時,戰爭對後勤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因此作戰雙方都把破壞對方後勤作為重要的目標。現在許多國家軍隊比以往更加重視後勤防衛,加強了研究,採取了許多措施。日軍條令規定,後勤部隊不僅應具有進行自衛戰鬥能力,而且應具備在必要時能同戰鬥部隊一起進行戰鬥的能力。美軍條令規定,戰區陸軍要建立“後方地域作戰中心”,組織訓練有素和裝備精良的部隊,擔負後方防衛作戰任務。法軍新編步兵師專門編設一個“指揮與後勤團”,負責全師的通訊聯絡、後勤保障和後勤防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