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醇

[拼音]:shui xunhuan

[英文]:water cycle

在太陽能和地球表面熱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斷被蒸發成為水蒸汽,進入大氣。水蒸汽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稱為水迴圈。

概述

水是一切生命機體的組成物質,也是生命代謝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又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

地球上的水分佈在海洋、湖泊、沼澤、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氣、生物體、土壤和地層。水的總量約為1.4×1018米3,其中97%在海洋中,約覆蓋地球總面積的70%。陸地上、大氣和生物體中的水只佔很少一部分,自然界水的分佈見表1。

水的大迴圈和小迴圈

水迴圈分為大迴圈和小迴圈。從海洋蒸發出來的水蒸汽,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凝結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發返回大氣,其餘部分成為地面徑流或地下徑流等,最終迴歸海洋。這種海洋和陸地之間水的往復運動過程,稱為水的大迴圈。僅在區域性地區(陸地或海洋)進行的水迴圈稱為水的小迴圈。環境中水的迴圈是大、小迴圈交織在一起的,並在全球範圍內和在地球上各個地區內不停地進行著。水的年平均迴圈量如表2。

水迴圈的形成和影響因素

形成水迴圈的內因是水在通常環境條件下氣態、液態、固態易於轉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為水迴圈提供了水的物理狀態變化和運動的能量。地球上的水分佈廣泛,貯量巨大,是水迴圈的物質基礎。由於地球上太陽輻射的強度不均勻,不同地區的水迴圈的情況也就不相同。如在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強度大,降水量一般比中緯地區多,尤其比高緯地區多。

影響水迴圈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主要有氣象條件(大氣環流、風向、風速、溫度、溼度等)和地理條件(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等)。人為因素對水迴圈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人類活動的干預

人類活動不斷改變著自然環境,越來越強烈地影響水迴圈的過程。人類構築水庫,開鑿運河、渠道、河網,以及大量開發利用地下水等,改變了水的原來徑流路線,引起水的分佈和水的運動狀況的變化。農業的發展,森林的破壞,引起蒸發、徑流、下滲等過程的變化。城市和工礦區的大氣汙染和熱島效應也可改變本地區的水迴圈狀況。

環境中許多物質的交換和運動依靠水迴圈來實現。陸地上每年有36×1012米3的水流入海洋,這些水把約3.6×109噸的可溶解物質帶入海洋。

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排出的汙染物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水迴圈。礦物燃料燃燒產生並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進入水迴圈能形成酸雨,從而把大氣汙染轉變為地面水和土壤的汙染。大氣中的顆粒物也可通過降水等過程返回地面。土壤和固體廢物受降水的沖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質通過徑流、滲透等途徑,參加水迴圈而遷移擴散。人類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汙染,最終使海洋受到汙染。

水在迴圈過程中,沿途挾帶的各種有害物質,可由於水的稀釋擴散,降低濃度而無害化,這是水的自淨作用。但也可能由於水的流動交換而遷移,造成其他地區或更大範圍的汙染。

參考文章

水文迴圈,或水迴圈HydrologicCycle(或WaterCycle)地球科學游泳池的水迴圈廢水治理傢俱油漆廢水處理及中水迴圈裝置改造廢水治理廢水迴圈回用技術廢水治理電鍍廢水迴圈處理技術廢水治理水迴圈蓄熱系統是冬季北方大棚的福音農業工程游泳池水迴圈技術廢水治理全球土壤水迴圈可能正在重建 某些地區會更乾旱環保百科什麼是自然水迴圈?自然水迴圈是怎樣形成的?自動化汙水處理必須遵循水迴圈基本規律廢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