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奧,K.L.

[拼音]:chaolinjie jiyi

[英文]:supercritical wing

採用特殊翼剖面(翼型)的機翼。它能提高機翼的臨界馬赫數,使機翼在高亞音速時阻力急劇增大的現象推遲發生。它的翼型被稱為超臨界翼型,由美國R.T.惠特科姆於 1967年首先提出。 其形狀特徵是前緣較普通翼型鈍圓,上表面平坦,下表面接近後緣處有反凹(見圖),後緣薄,而且向下彎曲。氣流繞過普通翼型前緣時速度增加較多(前緣越尖,迎角越大,增加越多),在翼型上表面流速繼續增加。翼型厚度越大,上表面越向上隆起,速度增加也越多。飛行速度足夠高時(相當馬赫數0.85~0.9),翼型上表面的區域性流速可達到音速。這時的飛行馬赫數稱為臨界馬赫數。飛行速度再增加,上表面便會出現強烈的激波,引起氣流分離,使機翼阻力急劇增加。為了保持飛機飛行的經濟性,飛行馬赫數不宜超過臨界馬赫數。想要提高飛行速度就要設法提高機翼臨界馬赫數。減小機翼厚度或採用後掠機翼(見後掠翼飛機)可以提高臨界馬赫數,但是這樣會增加機翼重量。採用超臨界機翼可提高臨界馬赫數,同時不必付出增加機翼重量的代價。超臨界翼型的前緣鈍圓,氣流繞流時速度增加較少,平坦的上表面又使區域性流速變化不大。這樣,只有在飛行馬赫數較高時,上表面區域性氣流才達到音速,即其臨界馬赫數較高。在達到音速後,區域性氣流速度的增長較慢,形成的激波較弱,阻力增加也較緩慢。超臨界機翼還可用於減輕飛機結構重量。如果帶後掠翼的高亞音速飛機改用超臨界機翼,在保持飛行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在機翼厚度不變時改用平直機翼,這樣就可減輕機翼重量,同時改善機翼的低速氣動特性。如維持後掠角不變而採用厚機翼,同樣可降低機翼重量,還可增加機翼內的容積,用以放置燃油或其他裝置。超臨界機翼由於前緣鈍圓,低速和跨音速的升力特性比較好,有可能應用在超音速飛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