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控制調速技術

[拼音]:diaoqi

[英文]:carved lacquer

在木、金屬(金、銀、銅)、瓷等材料作成的器物胎骨上反覆塗漆,層層積累到相當厚度(一般為1.5~2.5cm)後,再用刀在漆層上雕刻花紋的漆器。是中國傳統漆器品種之一。

沿革

雕漆始於唐代,以四川、雲南大理為主要產地。宋代,宮廷雕漆的器皿多以金、銀為胎骨,以朱漆堆至幾十層厚,堅實而無裂縫。雕刻技法圓熟,刀法藏鋒不露,刀工極細,雕鏤精巧,如同繪畫,其中有的還顯露出器物的金、銀胎骨,富麗華貴。元代,官府設有專職漆器作坊和工匠。至元十二年(1275),在留守司兼少府監下設油漆局,工匠有的來自雲南大理的雕漆匠師。民間雕漆生產中心在浙江嘉興。元代雕漆繼承了宋代藝術風格,題材以花卉為多,一般都花葉密佈,沒有錦地,而人物、山水題材則有錦地。雕刻刀法藏鋒清楚,隱起圓滑,錦地纖細精緻,以取得繁簡對比的藝術效果。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1403~1435),宮廷設立雕漆工場──果園廠,詔令張成之子張德剛任營繕司所副。明代宮廷雕漆基本上繼承了元代渾厚圓潤的藝術風格。嘉靖年間(1522~1566),雕漆風格開始纖細,刀法由藏鋒轉向外露,至萬曆年間(1573~1619),佈局和刀法更加細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代宣德款林檎雙鸝紋剔彩大捧盒,直徑44cm,高20cm,為紅、黃、綠、黑等4色,共塗13層漆,上面雕刻2只黃鸝棲息在林檎上,全身黃色的黃鸝上有黑色斑紋,花葉、果實為紅、黃、綠等色,色彩絢麗,富有變化,磨工精細,層次豐富。明代民間雕漆產地在浙江嘉興、安徽新安(今歙縣)、雲南、廣東端州(今肇慶)、福建福州等地。清代,宮廷雕漆特別注重刻工,至乾隆年間(1736~1795)更為精工纖巧,顯得繁瑣。民間雕漆以北京為主。光緒二十年(1894),北京漆器匠師李茂隆在燈市口開設興隆雕漆局,為宮廷修補雕漆器物等,並仿造生產,古玩商競相收購。光緒二十七年,李茂隆及其弟子蕭樂庵等開設繼古齋,作品大量外銷,“群仙祝壽”大圍屏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金牌獎。

品種和特色

雕漆按用途可分為日用品和陳設品兩大類。日用品有文房用具(盒、盤、匣)、酒具、煙具、燈具、首飾等。陳設品有屏風、茶几,以及80年代以來新創作的鑲嵌象牙、玉石、貝殼的立體蹲獸。按照入漆顏色和技法分,雕漆又有剔紅、堆紅、剔黃、剔綠、剔黑、剔彩、剔犀等品種。剔紅是以銀硃入漆而成朱漆,是唐代以來的傳統品種,主要產地在北京和江蘇揚州。堆紅是以灰漆堆成一定厚度後,在灰漆層上雕刻花紋,然後通身塗飾朱漆,將灰漆罩覆在下面,又稱罩紅。堆紅類的作品,花紋臃腫,缺乏生動感。剔黃是以石黃入漆而成,並以硃紅色為錦地。剔綠為綠漆製成,但通體為剔綠的雕漆極少見,大多以硃紅、黃色為錦地。剔黑為黑漆製成,風格敦樸古雅,有的以硃紅色為錦地,朱黑兩色強烈對比,風格莊重;有的以黃、綠色為錦地。剔彩是在器物胎骨上以不同顏色的漆分層塗飾,每層各塗若干道,使各漆層的顏色都有一個相當的厚度,然後根據圖稿,細心雕刻,剔除其他色彩的漆層,保留或露出所需要的色彩漆層,並在上面雕刻花紋,如紅花、綠葉、紫色樹枝、黃色果實、黑色山石等,使作品表現出各個漆層的不同色彩,五色繽紛。剔犀定型於宋代,是以朱、黑、紫、黃等色漆(一般都用 2種色漆)在器物胎骨上先後有規律性地逐層塗飾(每一漆層都由若干道色漆組成,各層厚薄不一致),積累到相當厚度後,用刀在漆層上雕刻圖案花紋。在漆層的斷面,可以看見有規律性的不同色彩漆層。剔犀主要產于山西新絳,技法多變,有黑間朱線,即以厚的漆層為主,間以薄的朱漆層;有紅間黑帶,即以厚的紅漆層為主,間以薄的黑漆層;有雕,即紅、黑二色漆層厚薄相等;有三色更迭,即朱、黃、黑三色前後重疊。雕刻的圖案大多為劍環、絛環、重圈、迴文、雲鉤等。

雕漆的技藝要求高,工藝比較複雜,生產週期長,精細的作品往往需要2~3年的時間。器物上塗漆多至五六十層,甚至 100層以上,費工費料。雕刻的技法有平雕、深浮雕、淺浮雕、鏤雕等,由於漆層厚,所以雕刻的圖案生動、飽滿,極為精細。雕漆的漆色也很多,有硃紅、黃、黑、綠、紫等色,傳統雕漆以硃紅為主,色澤純正鮮亮,風格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