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工程發展史

[拼音]:suliao huishou

[英文]:plastics recycling

消費後的塑料製品經收集、處理並加以再利用的過程。塑料加工中,常產生邊角料和殘次品,通常,平均殘料率為3%,最高可達15%(如熱成型及泡沫塑料加工)。這類邊角料和殘次品多由塑料加工廠自行處理。若為熱塑性塑料,則仍用作生產原料,習慣稱為再生料和回用料。但由於塑料應用日益普及,消費後的塑料製品數量與日俱增,已成為環境保護中一大問題。70年代以來,引起各工業發達國家的重視,日本、聯邦德國等相繼大力進行研究,並視為資源再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課題,列作國策的考慮物件。

消費後塑料回收利用的途徑有三:直接燃燒利用其熱量、熱解獲取燃料油及燃料氣和熔融再生。雖然對熱解進行了許多研究,但迄今尚未工業化。所以,除直接燃燒外,目前以熔融再生居多。各工業發達國家都設有塑料回收工廠。個別品種如聚酯和聚氨酯泡沫塑料的消費後塑料,也可經化學處理回收其單體,加以再利用。

消費後塑料回收的熔融再生工藝過程,包括破碎、分離、洗滌、乾燥、塑煉、造粒等,其中,分離與洗滌的次數視回收塑料的清潔程度而定。由消費後塑料製品經洗淨、粉碎製成的粒狀或碎屑狀料,稱之為回收料。因其耐腐蝕性優於木材,故多製成土建工程材料,如墊路板、樁柱、柵欄支柱、 U型材、管道安裝墊塊、園林柵柱等。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配入恰當的新增劑或新增劑混合物,已能使某些回收塑料的實用效能提高至工程塑料的程度,而價格頗低。相容化工藝和相容劑的採用,使消費後塑料回收產生經濟和技術上的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