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心理學

[拼音]:chuanbo baogao xitong

[英文]:ship reporting system

通過無線電報告蒐集和交換船舶動態資訊的系統。在保障海上安全方面有多種用途。

用於搜救的船舶報告系統

這是在沿海國家的搜救責任區(見海上搜尋和營救)內,為了救援遇險船舶的需要而建立的。它根據本區內船舶的航行動態報告(包括航行計劃、船位報告、抵港報告或最後報告),進行船位的標繪、推算和更新,以便在發生海難時能向本區搜救協調中心或向為了搜救目的提出要求的國家及時提供本區當前的船舶分佈和動態。用於搜救的船舶報告系統的作用是:

(1)在未收到船舶遇險訊號情況下,縮短從與船舶失去聯絡到開始搜救行動的時間;

(2)可迅速確定能應召赴援的船舶;

(3)在難船位置不明或不肯定時,可定出有限範圍的搜尋區;

(4)便於給無醫生的船舶提供緊急醫療支援或建議。

用於搜救的船舶報告系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國際海難搜救工作的開展而發展起來的。1960年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簡稱海協,現改稱國際海事組織)作出決定:建議各締約國政府鼓勵所有船舶在航行於船舶報告系統覆蓋的區域時報告其位置,並作出安排使船舶免費傳送此類電報。1979年海協在漢堡召開國際會議通過的《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為船舶報告系統制訂了必要的規定,並草擬了船舶報告格式和程式,作為國際統一標準的基礎。目前已建立的船舶報告系統,有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格陵蘭、馬達加斯加等系統,其中以美國和澳大利亞的比較典型。

自動船舶互救系統

通稱AMVER,由美國建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舶報告系統。初建時稱為大西洋商船報告系統,服務範圍為美國在西大西洋的搜救區。1958年應用計算機後,從區域性系統迅速擴大為國際性系統,並改用現在名稱,但英文縮成字不變。它採取自願參加方式。參加的船舶出海時,將本船航行計劃和有關搜救資料,包括船名、呼號、船籍、船東、船舶和動力型別、總噸位、船長、正常船速、雷達、無線電裝置和值守時間、是否有隨船醫生等情況,通過有關海岸電臺提供給該系統中心,並在海上按規定報告船位。1981年自動船舶互救系統中心通過它在世界各地的近百個協作海岸電臺與90多個國家的7000多艘參加船舶(佔從事遠洋運輸商船四分之一以上)進行聯絡;每天跟蹤標繪的船舶達2000多艘;平均每月向世界各地的營救協調中心 (RCC)提供約12起有關沉船和35起有關緊急醫療的資訊。同年海協作出決議,敦促各國鼓勵其船舶參加這個系統。

澳大利亞船舶報告系統

通稱AUSREP,始建於1973年,屬區域性船舶報告系統。1982年採取強制參加方式。在其服務區域內所有本國船舶和外國船舶都必須向系統中心按規定提供航行計劃和報告船位。逾時缺報將進行查詢。如安全情況不明,當地營救協調中心將於24小時內開始搜救行動。

其他船舶報告系統

這種收集船舶動態、跟蹤標繪和交通訊息的系統還應用於船舶交通管理,常稱船舶動態報告系統(見船舶交通管理系統)。此外,在天氣預報、防止船舶汙染等方面也得到推廣。國際海事組織於1983年通過決議,統一各種用途的船舶報告格式和程式,以免給船舶造成混亂。

參考書目

IMO,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Maritime Search and Rescue,IMO,London,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