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容

[拼音]:diqiu ziyuan weixing

[英文]: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

勘測和研究地球自然資源的人造地球衛星。它利用所載多光譜遙感裝置獲取地物目標輻射和反射的多種波段的電磁波資訊,將這些資訊傳送給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根據事先掌握的各類物質的波譜特性,對這些資訊處理和判讀,從而得到各類資源的特徵、分佈和狀態等資料。地球資源衛星能迅速、全面、經濟地提供有關地球資源的情況,對於資源開發和發展國民經濟有重要的作用。根據觀測重點的不同,地球資源衛星分為陸地資源衛星和海洋資源衛星。

地球資源衛星是60年代在氣象衛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972年7月23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ERTS-1,後改名為“陸地衛星”1號(見“陸地衛星”);以後又陸續發射了“陸地衛星”2號(1975年)和 3號(1978年)。三顆衛星的星體都沿用了“雨雲”號衛星的設計。1978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海洋資源衛星──“海洋衛星”1號。1982年7月發射的“陸地衛星”4號採用了公用艙的設計概念(見航天器設計)。地球資源衛星取得的多光譜資料在勘測地球資源和環境管理上有很大優越性。蘇聯的地球資源衛星混編在“宇宙”號衛星系列中。

軌道

為了保證衛星在基本相同的光照條件下獲取地面目標的影象,衛星通過同一緯度時太陽高度角應大致相同,須採用太陽同步軌道;為了對同一地點週期性地重複攝影,應選取回歸軌道,因此地球資源衛星選用太陽同步兼迴歸軌道。降交點時間一般選取星下點當地時間上午 9時30分到10時30分。軌道高度500~900公里,傾角97°~99°。衛星執行中因受到大氣阻力和地球攝動而逐漸偏離設計軌道,因此需要對軌道進行調整,一般採用肼噴氣發動機作為動力,自動定期或由地面遙控調整軌道。

姿態控制

採用對地定向的三軸穩定控制方式(見航天器姿態控制)。姿態敏感器以紅外地平儀為主,陀螺和星敏感器為輔。執行機構大多用飛輪,而以噴氣或噴氣加磁力矩器作為飛輪的解除安裝裝置。姿態控制精度依要求的影象地面解析度而定。“陸地衛星” 1號的多光譜掃描器的地面解析度為80米,定向精度0.7°;“陸地衛星”4號的專題繪圖儀的地面解析度為30米,定向精度為0.01°。

能源

以太陽電池為主要能源。由於衛星軌道面與太陽方向的夾角近似保持不變,軌道傾角又接近90°,可充分利用太陽能獲得較大的功率,現代地球資源衛星多采用單翼斜裝,對太陽定向的太陽電池陣功率可達1000瓦以上。

資訊傳輸

地球資源衛星獲取的遙感影象資料資訊量較大,衛星上需要有專門的寬頻帶、高速率資料傳輸裝置。因此常選用S和X波段,甚至Ku波段作為輸出頻率。衛星並不總是處在地面臺站接收範圍內,因此地球資源衛星上都帶有資料存貯裝置,待衛星飛越接收站上空時再將資料發回。“陸地衛星” 4號能通過資料中繼衛星將所得資料實時傳送到地面臺站。

遙感儀器

衛星上的遙感器可按工作波段分為兩類:

(1)可見光和紅外遙感器:有機械式多譜段掃描器 (MSS)、電荷耦合器件陣列(CCD)、返束光導管攝像機(RBV)和專題繪圖儀等。

(2)微波遙感器:如微波輻射計、微波散射計和合成孔徑雷達等。地球資源衛星已廣泛用於農業、林業、海洋、水文、地質、探礦和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