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粉

[拼音]:yijiao

[英文]:upturned roof-ridge

中國古代建築屋簷的轉角部分,因向上翹起,舒展如鳥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頂相鄰兩坡屋簷之間。

中國古代房屋多有深遠的出簷。《詩經》就有“如翬斯飛”的句子讚美建築物,可知西周大屋頂已引人注目,但不知有無翼角。出土的戰國銅屋、銅闕和銅器上鏤刻的建築圖象都是直屋面和挑出很遠的直屋簷,無翼角。現存最早的屋角做法表現在東漢石闕上,簷口是直的,在45°線上有斜置的角樑。角椽的排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角椽同正身椽平行,愈至角則椽愈短,椽尾插入樑側;一種是角椽逐根加大斜度,向角樑傾斜,如鳥翼上的羽毛,椽尾也插入角樑側,椽長雖也逐根縮短,由於傾斜,所以長度大於前一種。這兩種做法沿用到唐代,翼角的具體形象最早見於南北朝石刻中。最早的實物是五臺縣南禪寺大殿的翼角,它的角椽排列方法屬於第二種。

屋角處的角樑斷面高度為椽高的三倍左右,椽和角樑的下端都搭在簷檁上。為使角椽上皮逐漸抬高到與角樑上皮相平,以便鋪望板,在屋角處正側兩面的檁上各墊一根三角形木條,宋代稱“生頭木”(清代稱“枕頭木”)。這樣屋簷至角處就出現平緩的上翹(清代稱為“起翹”)。這做法約始於南北朝後期。中國古代建築翼角上翹的特點,至此形成。

約在唐代中期或晚期,出現了第三種角椽的排列方式,角椽自梢間下平(清代稱下金桁)起,逐根呈輻射狀展開,向角樑靠攏,最末一根與角樑相併。這和第二種做法不同處是椽近似於從一箇中心輻射出去(由於製做上的困難,實際上不能做成從同一點射出),故角椽和前兩種方式不同,不是逐根縮短,而是在開始時逐根加長,只是最後幾根椽尾出於構造的原因,併入角樑側椽槽內,才開始縮短。第三種做法的最早例項是五臺縣唐代建築佛光寺大殿。此後,這種翼角椽排列方式被普遍採用(圖1)。至清代,第一種排列方式只在南方個別建築上使用,第二種則已絕跡。

宋代以前,屋角的水平投影都是直角。北宋開始,角樑向外加長,角椽也隨之逐根加長,屋角的水平投影呈尖角狀,宋《營造法式》中稱為“生出”,清代稱為“出翹”或“衝”。出翹加強了翼角翹起的效果。元代以前,大角樑的後尾搭在下平的交點上,是斜放的簡支樑。子角樑後尾抹斜,壓在大角樑上,形如加粗的飛椽。元代開始,老角樑後尾有的移到下平交點之下;到明代,成為普遍做法。明清的子角樑後尾又加長到與老角樑後尾等長,二者上下相疊,各在後尾上開一半圓槽,合成一個圓孔,抱住正側面下金檁的交點。由於老角樑尾由檁上移至檁下,角樑外端就比原來翹得更高,簷口曲線至角處的起翹也較前加大而顯得急驟。這種角樑做法的變化,反映在建築外觀上就是宋代以前簷口呈曲線、翹角平緩挺勁和明代以後簷口平直、翹角急驟的差異,形成明顯不同的風格。

目前最常見的翼角做法,北方是清代官式做法,南方是主要流傳於江浙地區的發戧做法。清代官式建築翼角起翹一般為自正身椽上皮到最末一根角椽上皮升高四椽徑,出翹為角樑外端的正投影長出正身椽三椽徑,工匠術語稱之為“衝三翹四”。翼角處椽是圓椽,椽尾需砍削成不同厚薄和斜度的楔形,以便做成近似於輻射的排列和逐根上翹。簷椽上鋪望板,望板上再釘方形的翹飛椽。翹飛椽的形體隨著起翹、出翹,逐根變化,比簷椽複雜得多。飛椽後尾翹起程度的變化稱“翹度”;翹起處兩個轉折面交線的斜度因需平行於大連簷曲線(即出翹曲線)而變化,稱為“扭度”;飛椽椽身斷面由正方形變為菱形,以使頂邊平行於翹起的曲線,並保持兩側邊為垂直面,稱為“撇度”。與此同時,椽身和椽尾的長度也在變化。為解決這些複雜的變化,施工中有一套放線方法,有撇半椽、翼角搬增、扭脖子等名稱。南方氣候溫暖,積雪不多,因此屋角可翹得更高,彎轉如半月,名曰發戧。南式發戧有水戧、嫩戧兩種。水戧發戧(圖2)的雙層角樑和翼角的構造與北方的基本相同,只是屋角(南方叫水戧)向外伸出得多和翹得高。有的甚至不用子角樑,而在老角樑前面加一段彎木頭──弦子戧,使屋角翹起來。這樣,屋簷本身比較平直,但屋角的翹起頗為突出。南方高大的廟宇和園林風景建築,大都用嫩戧發戧(圖3),屋角翹得很高,出簷很大。其做法是將嫩戧向上斜插在老戧端部;立腳飛椽也順著正身飛椽到嫩戧之間的翹度變化,依勢向前上方翹起排列,組成一個向上翹起的屋角(圖4)。屋面上老戧與嫩戧間的凹陷處用菱登木、箴木、扁擔木等填成銜接自然的弧度,使屋面到嫩戧尖形成優美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