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式列車

[拼音]:jiaonianji

[英文]:adhesive

又名粘合劑,俗稱膠。能使物體的表面與另一物體的表面結合在一起的物質。膠粘劑可粘接各種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特別適用於粘接彈性模量與厚度相差比較大、不宜採用其他連線方法連線的材料,以及薄片或薄膜材料等。與焊接、鉚接、鑲嵌、釘接、螺栓等連線比較,有重量輕、連線部位應力分佈均勻、強度高、耐疲勞性好等優點,且可以簡化工藝,減少後加工量,縮短生產週期,增加氣密性,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等。因此,膠粘劑在工業、交通、建築等部門及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日趨廣泛。(見彩圖)

沿革

早在幾千年以前,人類已經用粘土、澱粉、松香和動物血等天然物質作膠粘劑,以粘接城牆磚塊、棺槨縫口及房屋木柱榫頭等。中國是使用膠粘劑最早的國家,製造與使用方法均有記載,如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就講述了用動物皮"煮膠"及其質量控制的方法。1912年美國的L.H.貝克蘭首先將酚醛樹脂作為膠粘劑用於木材粘接。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脲醛樹脂作為膠粘劑也用於木材工業。從此,膠粘劑開始了以合成樹脂膠粘劑為主的發展道路。40~50年代,不飽和聚酯、環氧樹脂和聚氨酯膠粘劑問世,合成橡膠和熱塑性樹脂在粘接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後又開發了合成橡膠改性的合成樹脂膠粘劑,即橡膠-樹脂膠粘劑,併成功地用於粘接飛機機身部件。於是,膠粘劑進入了粘接金屬結構部件的發展階段。以後,合成膠粘劑又增加了新品種,如50年代末,單液型、在常溫下能快速(幾十秒鐘)固化的氰基丙烯酸酯膠粘劑實現工業化生產,60年代開發了貯存穩定、使用方便的厭氧膠粘劑,以及其他改性丙烯酸酯樹脂膠粘劑。80年代以來,世界膠粘劑年產量約8Mt,合成膠粘劑佔膠粘劑總產量的70%~80%。

組成

膠粘劑通常是一種混合料,由基料、固化劑、填料、增韌劑、稀釋劑及其他輔料配合而成。

基料

又稱粘料,是膠粘劑的基本成分。常用的有天然聚合物、合成聚合物和無機化合物三大類。

固化劑

又稱硬化劑,其作用是使液態基料轉變成固體,從而使粘接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和穩定性。固化劑的種類和用量對膠粘劑的效能及工藝性有直接影響。固化劑隨基料品種不同而異。例如脲醛膠粘劑的固化劑選用氯化銨,酚醛膠粘劑選用烏洛托品或苯磺酸,環氧樹脂膠粘劑選用胺、酸酐或咪唑類。

填料

加入一定量的填料,可提高膠粘劑的粘接強度、耐熱性和尺寸穩定性,並可降低成本。要提高膠粘劑的耐衝擊強度,可採用石棉纖維、玻璃纖維、鋁粉及雲母等作填料;為提高硬度和抗壓性,可用石英粉、瓷粉、鐵粉等;為提高耐熱性可加入石棉;為提高抗磨性,可加入石墨粉或二硫化鉬;為提高粘接力可加入氧化鋁粉、鈦白粉;為增加導熱性,則可加入鋁粉、銅粉或鐵粉等。

增韌劑

能提高膠粘劑的柔韌性、改善膠層抗衝擊性的物質。合成橡膠和熱塑性樹脂可作為熱固性合成樹脂膠粘劑的增韌劑。一般情況下,隨著增韌劑用量的增加,膠的耐熱性、機械強度和耐溶劑性會相應下降。

稀釋劑

用於降低膠粘劑粘度、便於施工操作的物質,可分為活性與非活性兩類。前者參與固化反應,如環氧樹脂中加入二縮水甘油醚、環氧丙烷丁基醚等;後者即是常用的溶劑,如丙酮、丁醇、甲苯、二甲苯及乙醇等,不參與反應。

此外,為了提高粘接力,常在基料中加入少量偶聯劑;為了防止膠粘劑長期受熱分解,加入穩定劑;有時還加入染料或顏料,可以改善膠粘劑的色調。

分類

膠粘劑的分類方法很多。

按基料分類

以無機化合物為基料的稱無機膠粘劑,以聚合物為基料的稱有機膠粘劑。無機膠粘劑包括矽酸鹽、磷酸鹽、氧化鉛、硫磺、氧化銅-磷酸等;有機膠粘劑又分為天然膠粘劑與合成膠粘劑兩大類(見表)。天然膠粘劑來源豐富,價格低廉,毒性低,在傢俱、裝訂、包裝和工藝品加工中廣泛應用。合成膠粘劑一般有良好的電絕緣性、隔熱性、抗震性和耐腐蝕性。通常,有機膠粘劑的耐熱性和耐老化性不如無機膠粘劑。

按物理形態分類

有膠液(包括溶液、乳液、無溶劑液體)、膠糊(糊狀)、膠粉、膠棒、膠膜等。

按固化方式分類

(1)水基蒸發型,如聚乙烯醇水溶液和乙烯-醋酸乙烯(EVA)共聚乳液型膠粘劑;

(2)溶劑揮發型,如氯丁橡膠膠粘劑;

(3)熱熔型,如棒狀、粒狀與帶狀的乙烯-醋酸乙烯熱熔膠;

(4)化學反應型,如 α-氰基丙烯酸酯瞬幹膠、丙烯酸雙酯厭氧膠和酚醛-丁腈膠等;

(5)壓敏型,受指壓即粘接,不固化的膠粘劑,俗稱不乾膠。如橡膠或聚丙烯酸酯型的溶液或乳液,塗布於各種基材上可製成各種材質的壓敏膠帶。

按用途分類

有金屬、塑料、織物、紙品、醫療、製鞋、木工、建築、汽車、飛機、電子原件等用膠。還有特種功能膠,如導電膠、導磁膠、耐高溫膠等。

按受力情況分類

有結構膠粘劑和非結構膠粘劑。結構膠粘劑能傳遞較大的應力,可用於受力結構件的連線,如用於飛機結構部件粘接的環氧-丁腈型膠粘劑;非結構膠粘劑為不能傳遞較大應力的膠粘劑,如常用於電子工業的矽橡膠膠粘劑。

膠粘劑選擇

膠粘劑品種很多,效能各異,而且被粘材質也千變萬化,要想獲得好的粘接效果,必須合理選用膠粘劑。

(1)根據被粘物的性狀來選擇膠粘劑。粘接多孔而不耐熱的材料如木材、紙張、皮革等,可選水基型、溶劑型膠粘劑;對於表面緻密,而且耐熱的被粘物如金屬、陶瓷、玻璃等,可選反應型熱固性樹脂膠粘劑;對於難粘的被粘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則需要進行表面處理,提高表面自由能後再選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熱熔膠或環氧膠。

(2)根據粘接接頭的使用場合來選擇膠粘劑。粘接接頭的使用場合,主要指其受力的大小、種類、持續時間、使用溫度、冷熱交變週期和介質環境。對於粘接強度要求不高的一般場合,可選用價廉的非結構膠粘劑;對於粘接強度要求高的結構件,則要選用結構膠粘劑;要求耐熱和抗蠕變的場合,可選用能固化生成三維結構的熱固性樹脂膠粘劑;冷熱交變頻繁的場合應選用韌性好的橡膠-樹脂膠粘劑;要求耐疲勞的場合,應選用合成橡膠膠粘劑。

粘接原理

粘接是介面上分子之間的一種相互作用。要產生介面作用,膠粘劑須潤溼被粘物表面。按表面潤溼理論(圖1),

在水平固體表面上放一液滴時(膠粘劑在塗用時也都是液體),將會出現固液介面張力(γs1)、液氣介面張力(γ1g)和氣固介面張力(γgs)三者的平衡狀態:

γs1+γ1gcosθ=γgs

式中θ 稱為接觸角。膠粘劑在被粘物表面上形成的接觸角越小,潤溼越好。如θ=0,則γs1+γ1g=γgs。液體就能充分潤溼被粘物表面。此時,液體從固體表面剝離時所需的功等於液體本身分離時所需的功,即粘附強度最大。因此,潤溼是膠粘劑分子與被粘物表面分子密切接觸,形成分子間引力場,達到粘接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還要求膠粘劑與被粘物之間有較大的分子間力,才能形成較大的粘接力。對於膠粘劑對被粘物形成一定的粘合力的機理至今尚不完善,概括起來有五種理論:

(1)機械理論,認為膠粘劑能深入到被粘物表面的孔隙中去,固化時通過鑲嵌將被粘物連線起來(圖2);

(2)吸附理論,認為粘接力是靠膠粘劑和被粘物分子之間的吸附作用形成的;

(3)擴散理論,認為膠粘劑和被粘物分子之間不僅互相接觸,還必須相互擴散才可能形成牢固的粘合;

(4)靜電理論,認為膠粘劑與被粘物之間有雙電層存在,由於雙電層的靜電吸引而形成粘合力;

(5)分子理論,認為膠粘劑與被粘物只要能達到分子接觸,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和化學鍵或雙電層相互吸引等,都能形成粘合力。

參考書目

楊玉崑等著:《合成膠粘劑》,科學出版社,北京,1980。I.Skeist, Handbookof Adhesives, 2nd ed.,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 New York,1977.

參考文章

裝修時如何根據膠粘劑功能的功能來選擇膠粘劑呢?居家/裝修裝修中怎樣根據膠粘劑使用來把握和挑選膠粘劑來使用呢?居家/裝修家裝如何根據膠粘劑的特徵來選擇膠粘劑呢?居家/裝修家庭裝修如何根據膠粘劑效能來選擇膠粘劑?居家/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