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珊

[拼音]:shuimen

古代水閘,也稱斗門、陡門或牐,建在河床或河湖岸邊,用以控制水位、取水或洩水的建築物。自古代出現治水活動開始,可能就有了水門。西漢元帝時(公元前48~前33),召信臣大修南陽水利,“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當時已大量修築和使用水門。賈讓在治河三策中指出,西漢滎陽漕渠引黃河水即有土木結構的水門。他主張黃河從淇口以東築石堤,多開水門,在下游“旱則開東方下水門溉冀州,水則開西方高水門分河流”。東漢王景治河時用“十里立一水門”作為治理黃河和汴河的主要措施之一。南朝宋時,在揚州的邗溝上已出現了通航用的水門。北魏成書的《水經注》上記載了大量的各種型別的水門。唐宋以後,水閘使用更為普遍,特別是在運河上,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只在淮揚運河和江南運河上已建各種水閘七八十座。它被廣泛地用在引水、洩水、分洪、擋潮、衝沙和通航各方面。最初的水門是木土築成,後發展為木石結構,遺存至今的都是條石砌築而成。閘門則多為木製疊樑式。

參考文章

為什麼空負荷執行排汽溫度會升高?開大冷卻水門或關小主汽門能降電力衝轉後,為什麼要適當關小主蒸汽管道的疏水門?電力給水泵在隔離檢修時,為什麼不能先關閉進水門?電力帶“水門”的詩句大全(16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