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分平衡

[拼音]:shouyi weishengwuxue

[英文]:veterinary microbiology

研究畜、禽疾病的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學科。獸醫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又可分為獸醫病毒學、獸醫細菌學和獸醫真菌學。

獸醫微生物學和醫藥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相通,常相互借鑑,共同發展。微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是L.巴斯德,他曾證明動物的炭疽病和人的狂犬病都是由相應的微生物引起的,並創造了以人工緻弱的微生物來預防這些傳染病的方法。微生物學的存在和發展與顯微鏡的發明不可分。自從荷蘭人列文虎克於1676年發明放大 160~200倍的簡單顯微鏡以來,顯微鏡技術不斷提高,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增加到千倍以上。20世紀中葉以後,電子顯微鏡問世,放大倍數又由數萬倍上升到數十萬倍,甚至可達數百萬倍以上,推動了這一學科的不斷髮展。

最初在顯微鏡下觀察的微生物標本都是未經染色的溼標本,既不易看清楚,解析度也不高。從19世紀中葉起,開始使用苯胺類染料對微生物和動物組織著色,提高了顯微鏡下觀察效果。最有名的是由丹麥醫師H.C.J.革蘭於1884年發明的細菌染色法,可根據染色把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兩大類。病毒也可用鋨酸或其他染料著色後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

在發明染色方法的同時,開始了用人工培養基來分離和繁殖細菌的嘗試,並獲得成功。多數培養基是液體的,也有固體的、半固體的。以後,培養基所含成分越來越複雜,用途也越來越專門,如有些培養基是專為培養某種細菌或真菌而配製的,這樣又出現了供出售的各種商品培養基。培養細菌的方法也日趨多樣化,如好氧法、厭氧法、靜止法和轉動法等。

病毒的培養因不能離開活細胞而更為複雜。使用得最多的是發育中的雞胚,後來發展到採用實驗動物(如小白鼠、豚鼠、家兔等)的新生個體或幼齡動物來繁殖病毒;進而又由普通的、帶有某種已知病原體的(即所謂悉生的)動物,發展到無菌的或無特定病原的雞胚或實驗動物。由於組織培養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某些細胞培養物或單層細胞,後者可在肉眼或低倍顯微鏡下用於觀察特異性細胞病變,從而便於進行鑑別。細胞培養物也有商品出售。抗生素的使用能抑制細菌和真菌汙染,為病毒培養提供了有利條件。

現在,由於對各種微生物的特性,如營養需要、呼吸方式、生長和繁殖條件、新陳代謝、發酵反應、血清學特性、毒力和變異性等的瞭解進一步深化,對它們的分類也更加細緻。與獸醫學關係密切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細菌和真菌3大類,每一類所包括的種類都十分複雜繁多,分列於表 1、表 2、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