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

[拼音]:shen

[英文]:carangid

硬骨魚綱鱸形目 (perciformes)鰺科(Carangidae)魚類的統稱。 世界重要暖水性和暖溫性海洋經濟魚類。鰺的分佈與暖流的關係甚為密切,主要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熱帶和亞熱帶水域,也可隨暖流到達緯度較高的海區。分佈範圍相當於南緯55°至北緯65°,主要集中於南、北迴歸線之間。全世界鰺科魚類約有 290種,其中以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區種類最多,約170種;美洲東西兩岸約120種;東大西洋約40種。

形態

體稍側扁,分別呈流線型形、橢圓形、卵圓形、亞圓筒形等。前頜骨一般能伸縮。兩頜牙細小,犁骨、顎骨及舌上常具牙。體一般被圓鱗,個別具弱櫛鱗,有些種類的鱗片呈針形或匙形。側線的全部或一部分被骨質稜鱗,或無稜鱗,背鰭2個。臀鰭前方具2分離棘。有些種類在第2背鰭與臀鰭的後方有1個或幾個小鰭。

中國主要經濟種類

中國有鰺科魚類64種,南海均有分佈;東海25種,黃海僅16種。有些種類僅在一定的季節隨暖流到達東海與黃海。中國鰺科魚類根據地理分佈可分為4個型別:

(1)泛熱帶-亞熱帶種,共14種;

(2)印度洋-西太平洋種,40種;

(3)西太平洋種,7種;

(4)中國地方種,3種。主要經濟種有下述3種。

竹筴魚(Trachurus japonicus)

為中上層洄游性魚類(圖1)。游泳力強,行動迅速,性活潑,對聲音頗敏感,具趨光性。幼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類和浮游甲殼動物。中國海區的竹筴魚,生殖期在南海為11月至翌年4月,盛期為12月至翌年1月;在黃海北部為5月下旬至 7月中旬。懷卵量約40萬粒。卵子分批成熟產出,一般一個生殖季節中產卵 2次。卵浮性,卵徑為0.81~0.93毫米,卵黃有龜裂,油球1個,油球徑0.19~0.24毫米。在水溫20~22℃時約經50小時孵化,仔魚經5天后卵黃耗盡,開始攝食。1齡開始性成熟,生殖魚群雌雄比接近於1:1。主要漁場是南海萬山群島、閩南-臺灣淺灘魚場、黃海南部漁場和黃海北部海洋島漁場。以圍網、風網、圓網、流刺網捕撈為主。

藍圓鰺( Decapterus maruadsi)

中上層洄游性魚類(圖2),游泳力強,行動迅速,具趨光性。食性廣,通常攝食橈足類、燐蝦類、長尾類、介形類及小型魚類等。是中國南海與東海的重要經濟魚類。開始性成熟年齡為1齡,大量性成熟年齡為2~4齡(體長180~260毫米),雄魚性成熟稍早於雌魚,卵一次成熟產出,懷卵量為5~9萬粒。生命週期短,生長較迅速,1齡魚叉長為172~191毫米,2齡魚為209~212毫米,3齡魚為231~248毫米,4齡魚為264~267毫米。主要用圍網捕撈,也用燈光圍網誘捕和底拖網捕獲。

五條(Seriola quinqueradiata)

暖溫性中上層魚類,是重要養殖物件。幼魚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成魚攝食小型魚類。產卵期因地而異,為2~5月。產卵期的表層水溫為18~21℃,鹽度大於17‰。開始性成熟年齡為3齡以上,叉長600~700毫米。4~5千克的雌魚懷卵量約50萬粒, 6~8千克者100萬粒,9千克者達150萬粒左右。卵浮性,卵徑1.19~1.27毫米,單油球,色淡黃。水溫18~20℃時約70小時孵出仔魚。

世界生產概況

鰺科魚類在世界海洋漁業中佔有重要地位,80年代初世界年產量高達500萬噸左右。其中以竹筴魚屬產量最高,其次為圓鰺屬和屬。此外,鰺屬(Caranx)和?鰺屬 (Chorinemus)也都是重要的捕撈物件。

鰺科魚類肉結實,味美,少骨刺,大部分製成鹽幹品,部分鮮銷或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