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

[拼音]:zhu

[英文]:Bambusoideae

禾本科(Gramineae)竹亞科植物的通稱,一般為木本。根據近年來的發現,還包括少數草本和近草本的種類,稱為草本狀竹。中國古代稱“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的植物為竹。漢名“竹”字,象形,來源於竹葉的排列形狀。按《說文解字》:“竹,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箁箬就是竹葉。枝梢葉片下垂,形成若干“個”字。《釋名》(東漢劉照著)也稱“竹曰個”。竹子的英語名“Bamboo”來源於形聲,即竹稈在火中燃燒時發出的爆裂聲響。

形態特徵

竹具有地下莖、竹稈、枝、葉和籜、花、果等器官。

地下莖

是養分和水分輸導、存貯、生長竹稈和繁殖更新的主要器官。又可分為合軸型和單軸型兩大基本型別,以及介乎二者之間的復軸型(圖1)。

(1)合軸型地下莖又稱粗型地下莖。由竹稈基部(竹蔸)的大型芽眼萌發生長,在近地面土中作短距離(一般為10~30釐米)的橫向延伸,各節為籜包裹,無根,也無芽,又稱假鞭。其梢頭出土而為竹筍,長成竹稈;新竹稈基部的芽眼翌年又萌發形成新假鞭,發筍成竹,向外推移,因此地上竹稈密整合叢,稱為合軸叢生竹。合軸型中也有些竹種如梨竹( Melocanna baccifera)、泡竹(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箭竹(Sinarundinarianitida)等的假鞭長達1米以上,地上莖散生分佈,稱為合軸散生竹。

(2)單軸型地下莖又稱細型地下莖,在土中能長距離橫向延伸,幼時為鞭籜包裹;老時鞭籜腐爛,節上有互生芽和輪生根,稱為真鞭。真鞭分鞭頸、鞭身和鞭梢3部分,總稱為鞭段。鞭頸是新鞭連線老鞭的部分,無根無芽;鞭身是竹鞭的中部,有節有根有芽;鞭梢是竹鞭生長和延伸部分。鞭身側芽萌發,或水平延伸而為新鞭,或翹頭生長而為竹筍,出土成竹。所以其地上竹稈稀疏散生,稱為單軸散生竹。佔中國竹林面積70%左右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屬此型別。 新鞭不斷產生,老鞭不斷死亡。竹林也隨之向外擴大發展。也有極少數梢頭出土,長成小竹,稱為鞭竹。

(3)復軸型地下莖既有橫向生長的真鞭,又有從竹蔸側芽萌發、翹頭出土的假鞭,所以其地上竹稈既有密集叢生,又有稀疏散生,稱為復軸混生竹。

竹稈

竹的主體。分稈柄、稈基、稈莖3部分。稈柄是竹稈的最下部分,與竹鞭或母竹的稈基相連,細小,節間短縮,不生根,由十數節組成,是竹的地上和地下系統連線輸導的樞紐。稈基是竹稈的入土生根部分,由數節至數十節組成,節間短而粗。合軸型和復軸型竹種的稈基兩側互生大型芽(又稱芽眼),可以萌筍長竹,也可長成竹鞭。稈基各節密集生根,形成竹株獨立根系。稈、稈柄和竹根合稱為竹蔸。稈莖是竹稈著生枝葉的地上部分,端正通直,一般圓形而中空有節。每節有2環:下環為籜環,又稱鞘環,是竹籜脫落後留下的環痕;上環為稈環,又稱生長環,由居間分生節停止生長後隆起老化而成。但有些竹種如箣竹屬(Bambusa)竹屬(Schizostachyum) 牡竹屬(Dendrocalamus)的稈環則不甚顯明。兩環之間的部分稱為節內,是竹稈節隔所在。節隔由基本薄壁組織和維管束交織而成,起著加強竹稈機械強度和橫向輸導的作用。

竹稈節數不一。鵝毛竹 (Shibataea chinensis)僅幾個節子,而毛竹有70~80個節子。節間長度從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的幾釐米到粉單竹(Lingnaniachungii)的1米以上(見彩圖)。單一竹株的節間長度總是竹稈中部長而基部和梢部短,與竹筍、幼竹高生長的規律一致。竹稈長度變化很大。鵝毛竹的竹稈只有數十釐米,巨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長達30米以上,籐竹(Dinochloa andamanica)可達90米。竹稈的直徑從幾毫米(如鵝毛竹)到30釐米以上(如巨竹)不等。大多數竹稈梢端都有不同程度的彎曲下垂。而竹莖細長的籐竹,則可倚附其他支援樹木延伸生長至林冠上層。

多數竹稈的節間中空,空腔直徑和竹壁厚度則因竹種而異。木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zitchiku)的竹稈近乎實心。撐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等的竹壁較厚,空腔較小,薄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的竹壁很薄,僅幾毫米,空腔大。巨竹、毛竹基部的壁厚可達3釐米,但竹稈粗大,所以其空腔也大。

竹壁分外、中、內3部分。外側稱為竹青,表皮細胞含葉綠素,竹稈幼時呈綠色,隨年齡增長而變為黃綠色和黃色,由於維管束小而排列密集,質地堅韌。內側稱為竹黃,維管束大而排列疏散,質地硬脆,竹黃內側有一層薄膜,也稱笛膜或片層屑狀物。介乎竹青與竹黃之間的為竹壁中部,其維管束和基本組織的排列大體上均勻整齊。典型的竹子維管束由韌皮部、木質部及其周圍的纖維鞘所組成。

竹稈的壽命一般為5~10年,有的竹種如毛竹、桂竹等則可生活20年以上。

竹枝

竹分枝的方式和枝數各因竹種而異。箬竹屬(Indocalamus)、赤竹屬(Sasa)等的竹種屬單枝型,竹稈每節僅有1枚主枝。其粗度幾乎與竹稈相等。剛竹屬(Phyllostachys)的竹種則為雙枝型,每節有2枚主枝。唐竹屬(Sinobambusa)和大節竹屬(Indosasa)等的竹種為3枝型,每節有3枚主枝。箣竹屬竹屬、牡竹屬等的竹種則為多枝型,每節分枝多數。除少數竹種外,一般主枝的大小差異不很顯著。大、中型竹種的分枝節位大都在10節上下,但有些竹種如毛竹、桂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等分枝較高,可達25~30節,竹稈的枝下長度可達全長的1/2。也有些竹種如撐篙竹、麻稈,從地面各節就有分枝。竹分枝通常分為 3級,即主稈分生主枝、主枝分生側枝和側枝分生小枝。

竹葉和籜

竹葉著生於各級枝條的頂端,每節一葉,交錯排列成兩行。新葉未展放時裹卷呈針狀,展放後,葉片呈披針形或橢圓形,葉鞘長,包裹部分竹枝節間。葉柄短或缺如。葉片大小變化甚大,鳳尾竹(Bambusa multiplex var.nana)葉長僅數釐米,寬僅數毫米,麻竹葉長30~50釐米,寬10~15釐米。葉片中脈突出,由幾條維管束並列組成。平行脈顯著,與橫脈連線成小方格。葉片與葉鞘連線處的內側有膜質片或纖毛,稱為葉舌。兩側有耳狀突起,稱為葉耳。

竹稈所生之葉稱為竹籜或筍籜。籜著生於籜環上,對居間分生組織有保護作用。節間生長停止後,竹籜一般都形成離層而脫落,也有些竹種的籜遲落或宿存稈上。籜鞘相當於葉鞘,紙質或革質,包裹竹稈節間。籜頂中央著生一枚葉片,稱籜葉或縮小葉。籜葉無中脈,直立或向外反倒、脫落或宿存。籜頂兩側稱籜肩,著生籜耳或肩毛。籜葉與籜鞘連線處的內方,著生籜舌。

花和果

竹類植物的花序可分為兩大型別。即一次發生的有限真花序和多次發生的無限假花序。真花序有總梗,花序主軸分枝為圓錐狀、總狀和近穗狀。假花序由無柄的假小穗組成,形成頭狀、球狀簇叢。小穗有柄或缺如,含1至多花。每小穗下方有1至數枚(通常為2枚)穎片。每花有外稃、內稃各一。通常為兩性花。雄蕊通常為3枚或6枚,或變動在3~6枚之間。也有多到30~120枚的。每花子房1枚,具花柱,柱頭分裂為2~3枚。果實通常為穎果。也有囊果或梨果等型別。

種類

全世界的木本竹類植物約有60屬,900多種(一說80多屬,1200多種),草本竹類植物25屬,110多種。中國約有30屬300多種,合軸型和單軸型(包括復軸型)竹種各約佔一半,其中具有材用價值的50多種。合軸型中以箣竹屬最大,約100多種,分屬5個亞屬,即箣竹亞屬(Bambusa)、瓜多竹亞屬 (Guadua)、蓬萊竹亞屬(Leleba)、單竹亞屬(Lingnania)和綠竹亞屬(Dendrocalamopsis),除瓜多竹亞屬僅產南美洲外,其他各亞屬在中國都有分佈。單軸型中以剛竹屬最大,約60多種,產東亞,中國大多有分佈。中國的主要竹種如下述。

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地下莖合軸叢生。竹稈直立,高8~12米,胸徑5~6釐米,節間長35~50釐米,竹壁薄,幼稈被白毛粉。筍期5~8月。籜葉直立,長三角形,約與籜鞘等長,籜耳小,長橢圓形,近相等。分枝高,10~12細短枝密集叢生,小枝具葉8~18枚。花期2~9月,假小穗單生或簇生於花枝節上。是中國華南地區的主要竹種,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南部(圖2)。

撐篙竹(B.pervariabilis)

合軸叢生。高7~10米,胸徑4~6釐米,竹壁較厚,節間長20~45釐米,基部節上有黃白色毛環,節間具黃白色縱紋條。竹稈綠色,平滑無毛,幼稈有白色蠟粉具柔毛。筍期5~8月。籜葉直立,近三角形,基部心形,籜耳發達,極不對稱,外側籜耳大而長斜,內側籜耳小而短平,有皺紋流蘇狀捲曲毛。分枝較低,小枝具葉5~9枚。花期2~8月。為華南主要用材竹種之一,分佈於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圖3)。

慈竹(B.omeiensis)

合軸叢生。竹稈頂梢細長下垂,高5~10米,胸徑4~8釐米,中部節長40~60釐米,圓筒形,竹壁薄,籜環顯明,基部各節上、下有白色絨毛帶。筍期6~10月。籜綠色,革質,硬脆,內面光滑,背面密生棕色刺毛,籜葉先端尖,向外反倒,籜耳缺如,籜舌流蘇狀。分枝高,枝條細短,密集叢生。小枝先端著葉數至10枚以上,葉片質薄,長10~30釐米,寬1~3釐米。花期4~7月。慈竹是中國西南最普遍的篾用竹種,分佈於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及陝西南部(圖4)。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單軸散生。具粗壯橫走的地下莖。竹稈直立,高6~18米,胸徑6~15釐米,中部節間長達45釐米。無枝節間圓筒形,稈環平;分枝節間一側有溝槽,稈環突出。全稈各節的籜環均隆起。幼稈密被細柔毛,老時脫落,籜環下有一白粉圈,老時變黑。土中冬筍白黃色,被黃棕色絨毛,3~4月出土為春筍。籜鞘厚革質,紫褐色,密被棕色毛和黑褐色斑塊,肩毛髮達,籜舌寬短,兩側下延;籜葉長三角形至披針形,綠色。分枝高,每節2枝,小枝著生葉2~4片,葉片披針形。花期5~8月。是中國竹類植物中分佈最廣的竹種,東自臺灣,西到雲南東北部,北至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南至廣東、廣西中部,以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北部為中心產區(圖5)。

桂竹(P.bambusoides)

單軸散生。稈高達6~16米,胸徑4~14釐米,綠色,無毛,無白粉,稈環和籜環均隆起,筍期5月下旬。籜鞘黃褐色,有墨色斑點,疏生直立硬毛;籜耳較小,具長而彎曲的肩毛,籜舌微隆起,籜葉三角形至帶形,橘紅色,邊緣綠色,平直或微皺,下垂。分枝高,每節2枚。小枝著生葉3~5片,葉片帶狀披針形,下面粉綠色,有葉耳和長肩毛。花期4~6月。分佈甚廣,東自江蘇,西至四川,南至兩廣中部,北至河南,河北南部(圖6)。

茶稈竹(Arundinaria amabilis)

復軸混生。竹鞭節間細長,鞭根稀少,節不隆起。稈直立,高6~14米,胸徑2~6釐米,節間長30~40釐米,稈環平,籜環線狀。幼稈綠色,老稈上被有灰白色或黑色蠟質斑塊。筍期4~5月。籜棕綠色,枯時灰綠色,遲落,硬脆有栗色刺毛,籜耳為彎曲剛毛,籜舌褐色,有條紋;籜葉細長,端尖,直立。分枝高,每節具枝多枚,小而短,直立,葉片4~8枚著生枝端,線形或披針形,葉鞘宿存。花期5~11月。是中國經濟價值較高的主要出口竹種,分佈在廣東、廣西北部和湖南南部,廣東懷集是中心產區,長江以南各省有引種(圖7)。

地理分佈

竹從赤道兩旁至寒溫帶都有分佈,從平原丘陵到高山雪線以下都能生長。但多數竹種分佈在南北迴歸線之間,隨緯度和海拔的增高而減少。少數耐寒竹種如庫頁赤竹(Sasakurilensis)可分佈到北緯51°的薩哈林島(庫頁島)中部;箭竹屬的某些竹種在喜馬拉雅山3400米高處仍有分佈。總的地理分佈可分為 3大竹區:

亞太竹區

南至紐西蘭,北至薩哈林島(庫頁島),東至太平洋中部島嶼,西至印度西南部。有竹40多屬,600多種。既有合軸型,又有單軸型。前者約佔3/4,後者約佔1/4。其中稈形粗大、材質優良的約100種。東南亞地區雨量充沛、熱量穩定,是竹生長的理想環境、世界竹分佈的中心。

中國是竹的中心產區之一,長江流域至黃河流域為散生竹區。北迴歸線以南的雲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地為叢生竹區。南嶺山脈兩側為兩大型別竹種分佈的混合區。中國的散生竹與日本、朝鮮的竹類植物屬於同一區系,不僅屬同,有些竹種也相同;而南方的叢生竹則屬東南亞竹類植物區系。

美洲竹區

跨南、北美洲,南至南緯47°的阿根延南端,北至北美東部北緯38°左右,共有18屬260多種。除青籬竹屬外,都是合軸型,絕大多數竹種稈形矮小,沒有材用價值。中美洲是美洲竹類的分佈中心,絕大部分草本狀竹都出現在這一地區。

非洲竹區

南至南緯23°的莫三比克,北至北緯16°的蘇丹東部,從西海岸的塞內加爾南部向東南橫跨非洲大陸熱帶地區,至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島,有成片竹林分佈。非洲大陸的鄉土竹種只有幾種,馬達加斯加的鄉土和引進的竹種共11屬,約40種。

亞太竹區和非洲竹區中有許多屬是相同的,表明兩大竹區竹類植物區系的親緣關係。歐洲沒有鄉土竹種,都是引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箣竹屬是世界屬,龍頭竹(Bambusa vulgaris)是世界種,3大竹區均有分佈。

生物學特性

竹是常綠(除少數竹種在旱季落葉外)淺根植物,要求溫暖、溼潤的氣候條件。年平均溫度10~15℃、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的地區為溫帶竹區;年平均溫度15~20℃、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的地區為亞熱帶竹區;年平均溫度20℃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的地區為熱帶竹區。高山竹類分佈地區的氣候條件約相當於溫帶竹區。在小範圍內,地形、地貌、海拔、坡向影響水熱的狀況,從而也影響到竹種的分佈。散生竹的地下莖入土較深,春季出筍長竹,當年入冬以前竹稈老化,因而對幹、寒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和抵抗能力,多分佈在緯度和海拔較高地區。叢生竹的地下莖一般入土較淺,部分稈基和芽眼露出地面,夏秋出筍,當年新竹木質化程度較差,經不起冷凍乾燥,主要分佈在低緯度溼潤的平原丘陵地區。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稈生長快、生長量大,蒸騰作用強,對土壤水肥條件要求較高。土層深厚、肥沃溼潤、富含有機質、呈酸性反應的土壤最適宜生長。

竹多數屬中等耐蔭植物,常侵入闊葉林或針葉林中混交生長。大、中型竹種形成混交林的第二三林層,小型的形成林下灌木層。一些耐蔭性特強的竹種如箭竹、赤竹等常形成林下稠密的活地被物層,阻礙森林的更新演替。

竹的真鞭側芽和假鞭頂芽的頂端分生組織分裂分化,形成籜、節、節隔和居間分生組織,長成竹筍。各節間的居間分生組織,自下而上分裂延伸,推動竹筍和幼竹的生長。單軸竹種的筍期在初春到初夏(3~6月),竹筍出土後35~55天即可完成高生長。合軸型竹種的筍期一般在夏秋之交(8~10月),從出土到高生長停止約需80~ 100天。復軸型竹種的筍期則在二者之間。竹筍出土後,初期生長緩慢,中期生長加快,後期又趨緩慢。所形成的節間長度也相應地表現出竹稈下部短,中部長,上部又短的規律。單軸型竹種竹筍、幼竹的節間延伸與其側芽萌發抽枝大致同時進行。

竹葉更新通常每年1次;也有隔年1次的,如1年生以上的毛竹竹株通常每兩年換葉 1次。多數單軸和復軸竹種在老的著葉小枝脫落前,下部各節的休眠芽萌發長成新的著葉小枝;而許多合軸型竹種則枝條頂端連續抽放新葉,枝條下部的老葉不斷枯落。多數竹種的老葉脫落和新葉展放差不多同時進行;但毛竹老葉脫落後 1個月左右,新葉才全部展放。在旱季雨季很分明的地區,常綠竹會變成落葉竹,如印度的牡竹(Dendrocalamus strictus)無葉期長達數月之久。

竹類植物開花有的一生1次,有的一生多次。1次開花的竹種,花後全林或全叢死亡,再天然下種更新恢復(如毛竹、撐篙竹等)。也有全林死亡後,個別地下莖仍能抽出更新鞭,長出更新竹如桂竹、哺雞竹(Phyllostachys vivax)等。一生多次開花的竹種每次花後又抽出新竹稈,恢復其營養生長。也有的開花結實與出筍長竹同時進行,持續不斷。竹開花有的成片成群,有的零星散生,甚至在單株竹稈上僅有部分枝條開花結實,另一部分枝條換葉更新。

竹林或竹叢開花前出筍很少或不出筍;竹葉枯黃,或全部脫落,或換生短小新葉。竹體內的醣類物質增加、氮含量減少,預示花期即將來臨。開花不受竹株年齡限制,在成片開花的竹林和竹叢中,老竹新竹都可開花。老竹開花較早,一般都在春季換葉時開始,新竹開花較晚,在抽出新枝後孕育花朵。開花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盛花時期因竹種而異,一般叢生竹的盛花期為3~4月,散生竹為4~7月。開花週期數年、十數年、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不等,主要取決於竹種的遺傳特性,但也受環境條件影響。

竹為三碳植物。染色體型小,基數為12,大多數竹種為四倍體(48)或六倍體(72)。

生產技術

竹可在開花結實後天然下種,在林下發芽出苗,更新老林;也可起出竹蔸,或採集種子,按常規林業育苗技術,培育實生分櫱苗,移植造林。另外,也可用埋稈、埋鞭、插稈等無性方法繁殖竹苗。常用的栽竹造林材料是帶有地下莖和竹稈的竹蔸,即選擇1~2年生無病蟲害的健壯竹株,帶土連蔸挖起,削去梢部,留枝3~4盤。如遠運他處,還應包紮竹蔸,以防震落宿土、傷損芽苞。根據竹種的生態特性選擇造林地,進行全面、帶狀或塊狀整地,按3~5×3~5米的株行距,挖掘植穴。冬季和早春(12~2月)是竹生理活動緩慢的季節,栽植成活率高。竹根淺,怕旱澇。在北方雨水欠缺的季節和地區應灌溉,在南方多雨積水的地方要排澇。新造竹林鬱閉前應經常除草鬆土,但須防傷及鞭、根和芽。也可與豆類作物、綠肥、油菜等進行竹農間作,以耕代撫。根據林地情況和生長季節適施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在新造竹林中嚴禁放牧。幼林竹株一般量多而細小,要進行間伐撫育,去小留大,去老留幼,去弱留強,去密留疏,還可削去竹梢,去掉頂端優勢,促使枝葉生長和地下莖的延伸。

對材用竹種如毛竹、桂竹、假毛竹(Phyllostachyskwangsiensis)、淡竹(P.glauca)、毛金竹 (P. nigravar.henonis)、白夾竹(P.nidularia)、石竹(P.nuda)、茶稈竹、滿山爆竹(Sinobambusa laeta)、長枝竹(Bambusa dolichoclada)、撐篙竹、硬頭黃竹(B.rigida)、車筒竹 (B.sinospinosa)、龍頭竹、粉單竹、慈竹、麻竹等在集約經營時要採取保護壯筍、挖掘退筍、除草鬆土、挖除竹蔸、壓青施肥、防治病蟲,合理砍伐等措施,並進行鉤梢,以防風倒雪壓。一般材用竹林只劈山撫育、控制砍伐。在北方降水較少較集中的地區,還須按季節和竹的生長進行春灌、夏灌、秋灌。對老殘敗退的材用竹林可採用伐老竹、挖老鞭、劈山鬆土、壓青施肥等措施提高林地肥力,促使竹林復壯更新。對於以竹筍供食用的竹種,如毛竹、桂竹、淡竹、石竹、白夾竹、早竹(Phyllostachys praecox)、哺雞竹、方竹(Chimonoba mbusa spp.)、麻竹、綠竹(Bambusa oldhami)、吊綠球竹 (B.beecheyana)、大頭典竹(B.beecheyana var.pubescens)等,主要的經營措施有鬆土、施肥、挖除衰老地下莖和竹蔸、留養壯竹、分批挖筍等。毛竹筍形成早,可在冬季挖掘冬筍。浙江杭州地區的早竹、哺雞竹除生產春筍外,還採用開溝、斷鞭、埋肥等措施,經營鞭筍生產。竹苗病害有立枯病、筍腐病等,成竹病害有枯梢病、叢枝病、竹稈鏽病等。主要害蟲有竹直錐大象、竹橫錐大象、一字竹象、黃脊竹蝗等。此外,中華竹鼠、銀星竹鼠和大竹鼠等也常對竹的生長造成為害。

竹的採伐和運輸

適應竹林地上異齡竹株、地下鞭蔸相連的情況,為兼顧採育,宜行擇伐。竹筍成竹後,稈形不再變化,但竹材的物理性質及力學強度不斷增長,直到中年進入穩定期。因此稈用竹株的採伐年齡,毛竹為6~8年生,其他竹種為3~4年生;篾用竹材要有優良的韌性,採伐年齡更要小些,一般為1~2年生。在生長季節,竹株的生理活動旺盛,伐竹會引起大量傷流;筍期伐竹則會增加退筍數量,影響竹筍、幼竹生長,降低新竹質量。一般以冬季伐竹為宜。這時天氣乾燥,竹液流動緩慢,伐下的竹株不易發生蟲蛀、黴腐。

竹林的採伐量根據立地條件、經營強度和竹林情況,以及竹株的年齡、分佈、生長和病蟲害等確定。大型竹種的材用竹株一般每公頃留3500~4500株,中、小型竹種留30000~45000株,筍用竹株留株應適當減少。採伐的原則也是砍小留大、砍老留幼、砍弱留強、砍密留疏,畸形竹和病腐竹均須砍伐。叢生竹的老竹在叢的中部,新竹在叢的周圍,應砍內留外。一般用竹在離地面1~3釐米處砍伐;特用帶蔸竹稈(如漁用大毛竹)要挖開竹蔸周圍泥土,斬斷竹根,連蔸砍伐。農用柄竹也須帶蔸。砍伐的竹株應倒向坡上或等高水平,以便集運。帶蔸伐竹的穴塘要及時填平,以免積水爛鞭。伐倒竹株就地打枝,用人力或索道運集貯竹場,然後進行陸運或將竹按粗度和長度分級扎排,順水流送(見木排)。

利用

竹與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有密切關係。中國人民利用竹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浙江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文物中有竹籮、竹籃、簸箕等竹編器,甲骨文(公元前16~前11世紀)中有竹製品的記載。竹為“八音”之一,周代竹製樂器已有7類之多。現代除竹材廣泛用於建築、交通、傢俱、造紙、劈篾編織,竹枝還可加工紮成馬鞭、大掃帚。竹鞭可作煙管、手杖、雞毛帚柄等。泡竹的假鞭可編制漁篩。竹根除去外殼可作刷子。竹蔸可供雕刻藝術品和燒製竹炭。竹籜可編繩和造紙。大型竹葉可墊襯船篷、斗笠、包裹食物等。近年來,竹材性質的研究和竹製品的加工工藝又有新的發展(見竹材)。

散生竹類冬春產筍,叢生竹筍夏秋出土,新鮮的竹筍含有糖類0.76~4.27%,脂肪類0.26~0.94%,蛋白質類1.44~4.04%,以及磷、鐵、鈣、鎂等微量元素和各種維生素,是中國傳統名貴蔬菜。竹筍還可加工成筍乾、筍衣、筍絲、酸筍、醃筍、糖醋筍、罐頭筍等。在日本和中國,竹筍加工已成為新興食品工業之一。竹瀝、竹茹可供藥用。

竹的地下系統發達,竹鞭縱橫,根系交織,在山坡、臺地、河堤、江灘、湖岸有固結土壤和防止流失作用。

竹的形態端直挺拔,莖稈秀麗,枝葉婆娑,四季常綠,冬不凋零,富有觀賞價值,是中國南方風景園林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傳統園林組合梅、蘭、菊、竹的成員之一。竹的特性常比作人類的高雅風格和堅貞品質,加以歌頌讚揚,與梅花、松樹並稱為“歲寒三友”。蘇東坡、鄭板橋的竹詩、竹畫和書法,世稱三絕。

參考書目

南京林學院竹類研究室編著:《竹林培育》,林業出版社,北京,1981。

參考文章

怎樣挑選腐竹和豆腐皮常識豆製品加工技術-腐竹豆製品為什麼紅糖與竹筍相剋?飲食為什麼羊肉與竹筍不能同食?飲食竹筍有哪些營養功效?飲食李時珍認為竹蓐有何功用?中醫竹涼蓆同傳統的涼蓆相比,有何特點?常識竹庶根糖水是如何製作的?常識竹雞孵化期為17-18天雞竹鄉雞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