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製漿造紙

[拼音]:zhonggeng jixie

[英文]:inter-row cultivator

在作物生長過程中進行鬆土、除草、培土等作業的土壤耕作機械。

概況

中國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了中耕用的鐵鋤;最早的畜力中耕機械──耬鋤約已有700年有歷史。元《王禎農書》載有水田除草鬆土用的耘盪,明宋應星著《天工開物》載有由多排釘齒和軋輥組成的水田中耕器,這種人力中耕器至今在中國及亞洲其他一些水稻產區仍有使用。歐洲在18世紀發明了馬拉鋤。1856年出現第一臺馬拉乘坐式中耕機。從20世紀初開始,由拖拉機牽引或懸掛的多行中耕機逐漸發展起來。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生產新型畜力和機力中耕除草機;60年代以後,發展壟作中耕機和通用機架中耕機;70年代已生產由小汽油機驅動工作部件的水稻中耕機。

型別

主要有旱作中耕機和水稻中耕機兩類。

旱作中耕機

分為畜力和機力兩種(圖 1、圖2)。中耕機上可裝配多種工作部件,分別滿足作物苗期生長的不同要求。主要的種類有:

(1)除草鏟。主要用於作物行間第一二次鬆土除草作業,分單翼鏟和雙翼除草鏟兩種。單翼鏟由傾斜剷刀和垂直護板兩部分組成。剷刀刃口與前進方向成30°角,剷刀平面與地面的傾角為15°左右,用以切除雜草和鬆碎表土;垂直護板起保護幼苗不被土壤覆蓋的作用;護板前端有垂直切土用的刃口。單翼鏟分置於幼苗的兩側,所以又有左翼鏟和右翼鏟之分,作業深度為4~6釐米。雙翼鏟由雙翼剷刀和鏟柄組成,其除草作用強而碎土能力較弱。

(2)通用鏟。碎土能力比除草鏟強,因而兼有除草和碎土兩項功能,但土壤側向位移較大,耕後形成淺溝。也有雙翼和單翼兩種。雙翼鏟配置於作物行間的中部;單翼鏟配置於苗行兩側,可防止因土壤側移而覆蓋幼苗。

(3)鑿形鬆土鏟。主要用於作物行間深鬆土壤而不翻動土層,有利於蓄水保墒和促進根系發育。其上部為矩形斷面鏟柄,下部略彎曲向前,尖端呈鑿形,作業深度一般為10~12釐米,最深可達18~20釐米。

(4)培土器。用於玉米、棉等中耕作物的培土壅根和灌溉地的行間開溝。由鏟尖、分土板和培土板組成。鏟尖切開土壤,使之破碎並沿鏟面升至分土板上,被推向兩側,由左、右培土板將土壤培到苗行上。培土板一般可以調節,以適應植株高矮、行距大小及原有壟形的變化。壟作地區的培土器是在壟作鏵子的基礎上加分土板和培土板而成,耕深為11~14釐米,由溝底至壟頂高度為16~25釐米。

(5)壟作鏵子。用於中國東北壟作地區的行間鬆土、除草和培土作業。其鏟尖近似三角形,工作表面呈凸曲面。作業時土壤沿曲面上升,破碎後一部分培於壟上,一部分從後部落入壟溝。耕深可達8~12釐米。

(6)星輪鬆土器。由前後兩排串裝在水平橫軸上的星形針輪組成星輪單組,作業時在土壤反力作用下轉動前進,可有效地破碎地表板結層,起鬆土保墒作用。由許多個星輪組成的寬幅機組用於北方早春麥田或休閒地鬆土。

旱作中耕機根據作物的行距大小和中耕要求,總是將幾種工作部件配置成“中耕單組”,每一單組由1~5個工作部件組成,在兩行作物的中間地帶作業。各個中耕單組通過一個能隨地面起伏而上下運動的仿形機構與機架橫樑連線,以保持深度一致。仿形機構的主要型別有:

(1)平行四杆式。是用一個平行四杆機構將中耕單組與機架鉸接,工作部件隨地面起伏而升降時,其入土角始終不變。耕深則由仿形輪控制,適應範圍大,因而被廣泛使用。

(2)框架鉸鏈式。將全部工作部件安裝在一個框架上,通過左、右兩根平行拉桿與機架鉸接。結構簡單,但橫向仿形效能較差。

(3)雙自由度式。利用具有兩個運動自由度的五杆機構將工作部件同機架鉸接,靠仿形輪和工作部件的後踵控制耕深和入土角。入土效能好,在地硬或阻力變化大時也能穩定地工作;但結構複雜,僅用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壟作中耕機上。

通用機架中耕機是在一根主橫樑上安裝中耕單組,也可換裝播種或施肥部件,作為播種機或施肥機使用。因而通用性強,結構簡單,成本低。(見彩圖)

水稻中耕機

有人力耘禾器(圖3)和機力水稻中耕機(圖 4)兩種。後者的工作部件由小動力機驅動。工作部件的型別有多種。其中以裝有弧形齒的六面體除草輪效果最好。六面體接地面積大,可減少下陷。在除草輪向後滾動,弧形齒攪拌土壤時,產生使機器前進的土壤反力。適用於小塊密植水稻的行間中耕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