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細毛羊

[拼音]:Zhongguo mianhua zaipeishi

[英文]:history of cotton cultivation in China

中國栽培棉有4個栽培種,即起源於亞非大陸的亞洲棉(也稱樹棉、中棉,Gossypium arboreum)和草棉(即非洲棉,G.herbaceum);起源於美洲大陸及其沿海島嶼的陸地棉(G.hirsutum)和海島棉(G.barbadense)。中國古代無“棉”字,只有“緜”或“綿”字,原指絲綿;後來棉花傳播,借用稱為“木綿”。到南宋《甕牗閒評》中才出現“棉”字。元代《王禎農書》中尚“綿”、“棉”混用,到明代則多作“棉”。

中國植棉的歷史,大約可分為4個階段。

多年生木棉的利用

中國最早提到棉花的古籍是在《尚書·禹貢》篇,其中說:“淮海惟揚州,……島夷卉服,厥篚織貝。”所述“卉服”,常被解釋為用棉布做的衣服。此外,記述棉花的文獻,還有《後漢書》、《蜀都賦》、《吳錄》、《華陽國志》、《南州異物志》和《南越志》等。其中說的木綿樹、吉貝木、古貝木、梧桐木、橦樹、古終藤等可能指的是棉花。有些古文獻中記述的白或白疊,指的也是棉花,有時也指用棉織的棉布。上述名稱,多從古代梵語、阿拉伯語、馬來語、古突厥語等音譯而來的。“古貝木”,先見於《南州異物志》,南州指今華南的一些地方。《吳錄》稱木綿樹產在交趾安定縣,即今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華陽國志》所述梧桐木產地在永昌郡,即今雲南省西部,可見5世紀前的棉花產地主要在今華南和西南一帶。關於棉的形態,據《吳錄》說:“……高丈,實如酒杯,口有綿,……”是指多年生棉。又“古貝木”、“梧桐木”等都以木字命名,華南、西南地區冬季氣候溫暖,棉在這裡可以經冬不凋,因此可信5世紀以前文獻中所指的棉是多年生木棉。

一年生棉的引種

一年生棉在西北地區最早見於新疆。據唐初纂修的《梁書·西北諸戎傳》說:“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名為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高昌為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地方。新疆民豐縣東漢墓出土文物中有 3世紀時的棉織品,可能當地已有植棉。新疆巴楚縣晚唐遺址中發掘到棉布和棉子,經鑑定為草棉的種子,說明至遲在9世紀以前新疆已經種植草棉,當是從中亞細亞循絲綢之路傳入的。後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也有所栽培,但當時未更向東擴充套件。

華南地區種植一年生棉花在《舊唐書·南蠻傳》和《新唐書·南蠻傳下》中就有記載。根據元代《王禎農書》記述,“一年生棉其種本南海諸國所產,後福建諸縣皆有,近江東、陝右亦多種,滋茂繁盛,與本土無異。”說明一年生棉是從南海諸國引進,逐漸在沿海各地種植,進而傳播到長江三角洲和陝西等地的。

13世紀後植棉的發展

長江流域栽棉,最初是從福建引入。南宋時江南有些地方已種植較多,並向黃河流域擴充套件。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政府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分別設定專門機構──木綿提舉司,提倡植棉,並命每年向百姓徵收棉布10萬匹。元貞二年(1296)又頒佈江南稅則,規定木綿、布、絲綿、絹4項同列為夏稅徵收的實物。到15世紀前期,棉花已傳遍南起閩、粵沿海,北至遼東的廣大地區。明邱濬在《大學衍義補》中說:棉花“至我朝,其種乃遍佈於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原來中國的絲和麻是主要的衣被原料;到明中葉後,棉的地位已大大超過絲、麻。元初上海人黃道婆改革家鄉的紡織工具和方法,生產較精美的棉布,推動了上海一帶手工棉紡織業的興起,也對長江三角洲的植棉業起了促進作用。江漢平原植棉業興起稍晚於長江三角洲。河南、山東、河北諸省約在16世紀中葉後才種植較多;陝西關中發展最晚,近百年間才興盛起來。這一時期棉花的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也日趨進步。明代《農政全書》記載“精揀核,早下種,深根短幹,稀科肥壅”四句話,通稱為“十四字訣”,總結了明末及以前的植棉技術。當時,長江三角洲已進行稻、棉輪作,以消滅雜草、提高土壤肥力和減輕病蟲害;很多棉田收穫後播種黃花苜蓿等綠肥,或三麥、蠶豆等夏收作物,創造了棉、麥套作等農作制,使植棉技術達到了新的高度。

陸地棉的引種、推廣

19世紀以前,除西北地區有少量草棉種植外,其他各地種的全為纖維較短的亞洲棉。19世紀後期機器紡織業在中國興起,需要纖維較長的棉為原料。這時有西方傳教士等零星攜帶陸地棉種子來華,散發給農家試種,但數量極少。大規模引種陸地棉的是清湖廣總督張之洞。他於1892及1893年兩次從美國購買陸地棉種子,在湖北省東南15縣試種。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農商部及山東、江蘇等省也曾先後從美國輸入陸地棉種子推廣,但都未取得成果。1919年,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從美國引進8個棉花品種,在全國26處進行比較試植,選定脫字棉和愛字棉兩個品種在全國推廣。1933年中央農業實驗所通過品種區域試驗,選定斯字棉4號和德字棉531號兩個品種,於1937年起推廣;同時,又先後從美國引進隆字棉、珂字棉和岱字棉等陸地棉品種。到40年代末,陸地棉種植面積已佔全國棉田總面積的52%,主要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各地。但在長江流域則大多仍種亞洲棉。直至50年代,亞洲棉才被淘汰,完全栽種陸地棉。海島棉的引種始於30年代,近二三十年才在雲南、新疆的南疆地區有較多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