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移植

[拼音]:fei

[英文]:herring

硬骨魚綱鯡形目(Clupeiformes) 鯡科(Clupeidae)鯡屬(Clupea)魚類的統稱。為冷水性海洋中上層重要的經濟魚類。

形態

體側扁。腹部近圓形,具弱稜鱗。眼具脂眼瞼。口較小,前上位,犂骨牙發達、體被圓鱗,大而薄,易脫落。無側線。背鰭中位,始於腹鰭起點前方、臀鰭、起點距腹鰭起點較距尾鰭基為近。尾鰭叉狀。

分佈和種類

廣泛分佈於北緯30°至亞北極水域。依椎骨數目分為多椎鯡和少椎鯡兩大類群。前者椎骨54~59枚,平均57枚,如大西洋鯡(Clupea harengus);後者椎骨 45~56枚,如太平洋鯡(C.pallasi)的地方性種群黃海鯡椎骨51~55枚,平均53.7枚。大西洋鯡從大西洋比斯開灣、北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巴倫支海、蘇聯西北部沿岸,到冰島、格陵蘭、紐芬蘭,南至美國哈特勒斯角均有分佈。太平洋鯡分佈於美國沿岸、加拿大溫哥華島、阿拉斯加灣、白令海,到蘇聯東北沿岸、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至中國山東半島沿岸黃海海域。

鯡一般不作遠距離洄游,在其廣闊的分佈區內形成若干地方性種群,如構成重要漁業的北海鯡、挪威鯡是大西洋鯡的地方性種群。黃海鯡是太平洋鯡的地方性種群,終年生活在北緯34°以北的海域。早春3~4月間在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東南部沿岸淺水區生殖。產卵後遊向外海深水區分散覓食。夏季主要分佈在黃海中部和北部,在水深60~80米的海域索餌。秋、冬季分佈範圍縮小,主要在黃海中部水深70~80米的海域。

生物學特性

鯡為近海中上層洄游魚類。主要攝食燐蝦、哲鏢溞等浮游動物。攝食活動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如黃海鯡主要索餌期為4~8月,此時攝食強度大,其他季節攝食量很低,甚至停止攝食。鯡及其幼魚和卵子也是某些魚類和哺乳類的重要食餌,如在北海,鯡卵大量被黑線鱈吞食。

鯡大多在春、夏季產卵,大西洋鯡某些群體(如英國東岸鯡魚)則在秋、冬季產卵,產卵場一般位於離岸不遠、水深50~250米、水溫4~19℃的海區。太平洋鯡則在近岸水深 0.5~15米、水溫0~9℃的淺水區產卵。卵沉粘性,附著於海藻、岩石、砂礫及貝殼等物體上。卵膜厚而有彈性,卵徑約1.2~1.7毫米。無油球。在水溫7.5~13.2℃下,約9~12天孵化。初孵仔魚全長5~8毫米。仔魚隨海流移向外海或留在沿岸覓食生長,其成活率與自然環境關係密切。自然環境因子被認為是引進黃海鯡世代數量劇烈波動的主要因素。一般4~5齡性成熟,最大壽命可達25齡,最大體長達 500毫米。黃海鯡性成熟較早,生長較快, 2齡魚絕大部分已達性成熟,2~6齡魚的平均懷卵量為3.1~7.2萬粒,平均體長為240~300毫米,平均體重為146~298克,但最大壽命僅約9齡。

生產

人類在公元前 5世紀已有捕鯡活動。到15世紀前後,鯡在歐洲北海已形成大規模的漁業。20世紀初捕鯡發展成為世界性漁業,主要漁區有北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沿岸、大西洋加拿大和美國沿岸、日本海、白令海、阿拉斯加彎、加拿大西部沿岸和黃海。80年代初捕鯡萬噸以上的國家有中國、加拿大、瑞典、蘇聯、芬蘭、美國、波蘭、丹麥、民主德國、冰島、法國、荷蘭、愛爾蘭、挪威、英國、聯邦德國等。捕鯡在中國北方沿海有悠久歷史,但產量波動劇烈。傳統的捕鯡工具為流刺網、近岸定置網具(如建網)、大拉網、圍網及拖網。60年代,配備聲納探魚裝置和動力滑車的高效現代化圍網漁船首先用於東北大西洋鯡漁業。為保護鯡資源,歐洲各國、加拿大、美國、日本、中國等已制定了相應的漁業管理條例。

利用

鯡除鮮銷外,鹽漬(或醋漬)品在歐洲沿岸國家頗受歡迎,另外也被加工成熏製品、罐製品、乾製品以及魚粉、魚油及魚餌等。鹽制鯡魚子在日本被視為佳餚、經濟價值較高。

參考文章

鯡形目魚類能在淡水中生活的兩科,最明顯的不同點是什麼?動物南美鯡魚越冬技術要點水產/漁業俄羅斯嚴格控制挪威鯡魚進口水產/漁業鯡形目魚類能在淡水中生活的兩科,最明顯的不同點是什麼?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