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皮條

藥材名稱:小金錢草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肉餛飩草(《眼科要覽》),金鎖匙(《綱目拾遺》),小馬蹄草(《貴州民間方藥集》),螺丕草(《福建民間草藥》),金挖耳、小燈盞菜(《廣西中藥志》)。

基源:為旋花科馬蹄金屬植物馬蹄金的全草。馬蹄金屬全世界5~8種,中國有1種。

原植物:馬蹄金Dichondra repens Forst.(Dichondra evolvulacea Britton),又名黃眼草、金錢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荷包草(《百草鏡》),黃疸(膽)草(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金錢草(江蘇、浙江、廣西),小金錢草(江蘇、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玉餛飩(江蘇、浙江)。

歷史:馬蹄金在《百草鏡》中稱荷包草,《綱目拾遺》又名肉餛飩草、金鎖匙。《百草鏡》雲:“二月十月發苗,生亂石縫中,莖細,葉如芡實大,中缺形似掛包餛飩,故名,蔓延貼地逐節生根……”。據上述系本種。

形態:多年生匍匐小草本,莖細長,被灰色短柔毛,節上生根。葉柄長3~5cm;葉片腎形至圓形,基部闊心形,葉面微被毛,背面被貼生短柔毛,全緣。花單生葉腋,花柄短於葉柄,絲狀;萼片倒卵狀長圓形至匙形,鈍,長2~3mm,背面及邊緣被毛;花冠鍾狀,較短至稍長於萼,黃色深5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無毛;雄蕊5,著生於花冠2裂片間彎缺處,花絲短,等長;子房被疏柔毛,2室,具4枚胚珠,花柱2,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小,短於花萼,直徑約1.5mm,膜質。種子1~2,黃色至褐色;無毛,花期5~6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4卷.第1分冊.圖版1∶1-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300~1980m的山坡草地、路旁或溝邊。分佈於長江以南和臺灣。

生藥

採集:4~6月採收,晒乾,揀去泥雜。 藥材產四川、浙江、福建、廣西、湖南等地。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苦、辛,涼。 ①《綱目拾遺》:“微寒。” ②《福建民間草藥》:“辛,平。” ③《廣西中藥志》:“淡、微酸,涼。” ④福州軍區後勤部衛生部《中草藥手冊》:“辛,平。”

歸經:《閩東本草》:“入肺、肝二經。”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利水,行氣活血。

主治:黃疸型肝炎,痢疾,砂石淋痛,白濁,水腫,疔瘡腫毒,小兒發熱抽風,乳腺炎,白喉,肺出血,跌打損傷,風火眼痛。 ①《百草鏡》:“利溼熱。治黃疸,臌脹,白濁,經閉;搗汁點熱眼;煎湯洗痔瘡腫痛。”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病後體虛,興奮精神;又可利尿,治水腫。” ③《廣西中藥志》:“利尿,散瘀,止痛。治五淋,白濁,痢疾;外治跌打損傷,風火眼痛。” ④《四川中藥志》:“除風,理氣。治風寒咳嗽,跌打損傷及黃疸病。” ⑤福州軍區後勤部衛生部《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水,行氣活血,清熱解毒。主治黃疸型肝炎,菌痢,肺出血,感冒,小兒發熱抽風,乳腺炎,跌打損傷,白喉。” ⑥《中藥大辭典》:“清熱,解毒,利水,活血。治黃疸,痢疾,砂石淋痛,白濁,水腫,疔瘡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搗汁滴眼。

使用注意:《綱目拾遺》:“忌鹽。”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茵陳、虎杖,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②配滿天星、大金錢草等,治膀胱結石及膽結石。 ③配灰藋、野甜菜,治蛇咬傷。 ④配冬瓜皮、車前草、玉米鬚,治小便不利,水腫。 ⑤配小薊、白茅根,治尿血。

方選和驗方: ①《四川中藥志》:“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馬蹄金30g,雞骨草30g,千屈菜30g,山梔子15g。車前草15g,水煎服。” ②《周益生家寶方》:“治蛇咬:灰藋、肉餛飩草、野甜菜,3味共搗敷之。” ③嗍骨散(《醫部全錄·外科附骨疽流注門》)治嗍骨症:小金錢草、馬蹄藤、白馬骨、紫金皮、鉤鉤藤、鐵馬鞭、酒罈根、馬蹄香、天燈心、山蘇木、赤牛膝、地茄根、紫金藤、李子根、烏苞子、臭木待根、穿山蜈蚣。水酒各半煎服。 ④《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慢性膽囊炎:鮮馬蹄金24g,積雪草6g。水煎服,連服3~10天。” ⑤《湖北中草藥志》:“治血虛,四肢無力,白血病:馬蹄金、紅棗各30g,水煎服。” 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傷風、發燒無汗,頭痛腹脹:鮮馬蹄金草30~60g,冰糖9g。搗爛用開水沖服。” ⑦《閔東本草》:“治小兒腹脹:鮮黃疸草30g,冰糖9g。開水適量衝燉服,渣搗敷臍中。” ⑧《福建藥物志》:“治膽結石:鮮馬蹄金、天胡荽、蒲公英各30g。水煎服。” ⑨《貴州民間方藥集》:“治淋症血尿:小金錢草、滿天星各16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⑩《臨床驗方集錦》:“治風火牙痛、牙疳、急性牙槽膿腫:馬蹄金20g(鮮品60~100g),綠豆30g。先將馬蹄金煎湯後,加綠豆燉半小時。” ⑾《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重傷難起、吐血:小金錢草6g,秋海棠根3g。兩藥口嚼,酒吞服。” ⑿《閔東本草》:“治跌打損傷:鮮黃疸草15g,生薑2片,共搗爛擦傷處;並以鮮黃疸草60g,黃酒、開水各120g,燉服。” ⒀《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骨折:小金錢草、到老嫩各等份,搗爛、酒炒,外包傷處。” ⒁《眼科要覽》:“治眼中生疔:肉餛飩草(連根、葉)和酒釀搗汁飲。” 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木蛇頭初起:鮮馬蹄金全草、鮮榔榆葉等量,加食鹽少許,搗爛敷患處。” ⒃《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下肢溼疹:鮮馬蹄金15g,搗爛,加菜油150ml同煎,用紗布蘸熱油燙敷患處。” ⒄《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刀傷出血:小金錢草、冬青葉等份,搗爛外敷。” ⒅《福建藥物志》:“治小便不利:鮮馬蹄金15g,麻油適量,共搗爛入鍋中烤熱,溫貼臍部;或用蝸牛搗爛敷臍部。”

單方應用:①《福建民間草藥》:“治肺出血:鮮螺丕草60g,洗淨,搗爛並絞汁,酌加冰糖燉半小時,飯後服,日服2次。”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治傷風感冒:馬蹄金15~30g,煎服。” ③《湖北中草藥志》:“治全身水腫:鮮馬蹄金搗敷臍上,每日1次,2日為1療程;或鮮馬蹄金30~60g,煎服。” ④《福建中草藥》:“治中暑腹痛:鮮馬蹄金60g,搗汁,衝酒或開水服。” ⑤《四川中藥志》:“治頸淋巴結結核,瘡腫,乳癰,跌打損傷腫痛:馬蹄金15~30g,水煎服,或鮮品適量,搗爛外敷。” ⑥《福建中草藥》:“治尿血:鮮馬蹄金30~60g,冰糖15g。水燉服。” ⑦《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小兒乳蛾:鮮馬蹄金全草搗爛,浸於煮沸過的濃米泔水1小時,取汁滴於咽喉中。” ⑧《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溼熱黃疸:鮮馬蹄金全草30~120g,文火水煎,分早、晚2次服。熱重於溼者用白糖調服,溼重於熱者用燒酒150ml沖服。連服3天即可見效,5~10天為1療程。” ⑨《江西草藥》:“治急性菌痢:小金錢草30~60g,水煎服;或搗汁,開水沖服。” ⑩《上海常用中草藥》:“治乳癰:鮮馬蹄金搗爛外敷。” ⑾《福建藥物志》:“治急性中耳炎:鮮馬蹄金搗爛絞汁,先用汁外洗耳道,然後滴入耳內。”

食療:①《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治乳吹(乳腺炎初起):鮮小金錢草30g,燉瘦豬肉內服。” ②《四川中藥志》:“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馬蹄金(鮮品)30g,天胡荽(即滿天星,鮮品)30g,豬瘦肉125g。水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