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毛牛膝

藥材名稱:青蛙

名稱出處:《日華子本草》

概況

異名:蛙魚(《漢書》),蛙、長股(《別錄》),田雞、青雞、坐魚、蛤魚(《綱目》)。

基源:為蛙科動物黑斑蛙或金線蛙等的全體。

原動物: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 Hallowell。金線蛙Rana plaucyi Lataste

形態:黑斑蛙 體長約7~8cm,雄者略小。頭部呈三角形,長略大於寬。口闊,吻鈍圓,吻稜不顯,口內鋤骨齒2小團,左右不相遇;近吻端有小形鼻孔2個。眼大而凸出,眼間距窄,眼後方有圓形鼓膜,大而明顯、體背面有1對較粗的背側褶,2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若斷若續,長短不一:背部基色為黃綠色或深綠色,或帶灰棕色,具有不規則的黑斑,背中央常有一條寬窄不一的淺色縱脊線,由吻端直到肛口。腹面面板光澤,白色無斑。前肢短,指趾端鈍尖,指長順序3、1、2、4,指側有窄的緣膜,關節下瘤明顯;後肢較肥碩,脛跗關節前達眼部,趾間幾為全蹼,第5趾外側緣膜發達,外蹠突小,內蹠突窄長,有遊離的刃狀突出。雄蛙具頸側外聲囊;前肢第1指基部有粗肥的灰色婚墊,滿布細小白疣。

生境與分佈:多棲息於池溏、水溝或小河內。產卵季節3~6月;蝌蚪體形大,灰綠色;尾較細弱,有斑紋,尾端尖;角質頜適中,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東、山西、河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黑龍江、吉林、遼寧及內蒙古等地。

金線蛙 體長約5cm,雄者略小。頭長寬幾相等。背面及體側的面板有分散的疣;背側有一對寬厚的背側褶。背部綠色或橄欖綠色,背側褶及鼓膜棕黃色;股後方有一條黃色縱紋。腹面鮮黃色,或帶有棕色點。指趾端尖圓,指長順序3、1、4、2;趾間幾全蹼,關節下瘤小而明顯;外蹠突小,內蹠發達成刃狀。常棲於有蓮花的池溏內。產卵季節4~6月;蝌蚪後肢發育不良時,全長38~45mm;尾端尖細;口角及下脣有脣乳突。分佈河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等地。

以上兩種青蛙的膽(青蛙膽)、幼體(蝌蚪)亦供藥用。

生藥

採集:夏、秋季捕捉,鮮用或陰乾。

化學性質

全體每100g含水分87g,蛋白質11.9g,脂肪0.3g,碳水化合物0.2g,灰分0.6g,Ca22mg,P159mg,Fe1.3mg,硫胺素0.04mg,核黃素0.22mg.尼克酸2.1mg。食用蛙肉每100g含維生素A8單位,維生素A元相當於14單位,維生素B1100μg,維生素B260μg,尼克酸1.2mg,維生素C2mg;黑斑蛙新鮮肌肉含維生素B120.3μg%,新鮮肝臟含1.4μg%。

骨骼肌含一般的成分磷肌酸、三磷酸腺甙、肌酸、肌肽、氨基酸、蛋白質、糖原等。

黑斑蛙肉的磷酸鹽緩衝液抽提液有破壞腎上腺素及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推測可能含有鄰多酚酶(0-Polyphenolasc)。 從黑斑蛙的皮、肉,分離3種肽,其中一種為緩激肽(Bradykinin),可使離體子宮收縮;另2種肽,都是與緩激肽化學上有關的肽類。又從皮及眼球,分離得7種對熱穩定的蝶體(Pteroid)熒光色素,稱蛙色素(Panachromes)。其中蛙色素1是熒光青(Fluorescyanine)或稱魚鱗蝶呤(Ichthyopterin)即2-氨基-6-(1,2-二羥基丙基)蝶啶-二酮-4,7(4,7(1H,8H)-Pteridinedione,2-amino6-(1,2-dihydroxypropyl)。蛙色素4也稱白蝶呤B(LeucopterinB),即異黃蝶呤(Isoxanthopterin)。蛙色素5似為2-氨基-4-蝶啶-6-羧酸。蛙色素6的吸收光譜同黃素-腺嘌呤二核甙酸。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