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子瓜

藥材名稱:密蒙花

名稱出處:《開寶本草》

概況

異名:蒙花(《本草求真》),黃飯花(《南寧市藥物志》),雞骨頭花(《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密蒙花的花或花蕾。醉魚草屬全世界約100種,中國約40種,14個變種。

原植物: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又名米湯花、糯米花、酒藥花(雲南),斷腸草(貴州)。

形態:直立灌木,高達1~3m;小枝略呈四稜形,密被灰白色星狀毛。葉紙質,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5~18cm,寬3~7cm,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具不顯著的小鋸齒,葉面被疏星狀毛,葉背特密,白色至汙黃色;中脈和側脈顯著突起;葉柄長達2cm,被毛。圓錐狀聚傘花序尖塔形,生於較長的葉枝頂端,疏散,長6~15cm,密被灰白色柔毛;花近無柄,白色或淡紫色,芳香,長1~1.2cm;花萼長約3mm,外面被毛,較密,裂片三角狀;花冠管內部疏生茸毛;雄蕊著生花冠管中部,花葯長圓形,頂端鈍,基部耳狀;子房長圓形,密被柔毛;花柱長約1mm,無毛;花柱棒狀或成扁平片狀。蒴果卵圓形,長約5mm,密被叉狀毛,無宿存花柱。花期1~3月,果期4~5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375頁.圖470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700~2800m山坡、河邊雜木林中。分佈於陝西、甘肅、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

生藥

栽培:宜溫暖、向陽的環境。土壤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9~10月播種。在苗床上開行距33cm,深3cm的條溝,將種子與草木灰拌混後勻撒溝裡,每畝用種量0.8kg左右。播後再覆一層單木灰,最後蓋草。出苗時揭草,進行除草、追肥等管理,培育1~2年,即可移栽。移栽宜在秋季進行,按株行距2×2m開穴,每穴栽苗1株,填土壓緊後澆水。栽後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次。在封林後,每年只在入冬前,結合林地清潔,用人畜糞水或堆肥追施1次。蟲害紅蜘蛛,可用樂果防治。

採集:2~3月間花未開放時採摘簇生的花蕾,除淨枝梗等雜質,晒乾。藥材主要產於湖北、四川、陝西、河南,此外雲南、廣西、湖南等地也產。

鑑別

性狀:多數花蕾簇生的花序,形狀、大小不一,表面灰黃色或淡褐色,密被茸毛。單個花蕾短棒狀,上粗下細,長3~6mm,頂端圓而略膨大,花萼鍾狀,4裂,花冠筒狀,毛茸極稀疏。柔軟易碎,斷面中央黑色。氣微香,味甘而微苦辛。以花蕾密聚、色灰黃、有茸毛、質柔軟者為佳。

顯微 粉末棕色。 ①星狀毛體部2細胞,基部平列,每細胞2分叉,分叉先端漸尖或呈鉤狀,柄部1~2細胞,有的胞腔內含顆粒狀物。 ②單細胞非腺毛長短不一,先端尖,壁薄,疣狀突起較大而密。 ③花粉粒類圓形,外壁分層不明顯,具3孔溝,表面紋飾不明顯,隱約可見顆粒狀或細網狀。 ④腺毛頭部頂面觀1~2細胞,2細胞者並列呈短啞鈴形、鞋底形或蝶形,有的細胞中含顆粒狀物,柄部短,1~2細胞。偶見頭部3細胞的腺毛。 ⑤花冠表皮表面觀細胞類長方形、類方形或類多角形,毛茸脫落痕類圓形。 ⑥果皮表皮表面細胞類多角形,表面有角質紋理,有氣孔,不定式。 ⑦果皮組織表皮細胞不常見厚壁細胞,壁厚,圓紋孔稀少,有的上下兩層厚壁細胞垂直交錯排,一層細胞短纖維狀,另一層細胞短梭形或不規則形。(圖見徐國鈞《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391頁.圖189)

理化:取樣品粉末1g,加70%乙醇迴流提取,濾過,濾液濃縮至幹,殘渣用甲醇溶解後,點於矽膠G或聚醯胺板上,以密蒙甙為對照,以氯仿-甲醇-水(8∶2.0.1)為展開劑,展開後,置紫外燈下檢視。(圖見劉訓紅《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335頁.圖235-2A、B)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花及葉中含有蒙花甙(Buddleoglycoside),又稱柳穿魚甙Linarin),本品有止痛、解熱活性[1,2]。葉經TLC檢測含有與其同屬植物B.globosa的葉相同的如下化合物:桃葉珊瑚甙(Aucubin),梓醇(Catalpol),梓甙(Catalposide),6-P-甲氧基肉桂醯基桃葉珊瑚甙,6-P-甲氧基肉桂醯基梓樹醇等環烯醚萜類成分及蒙花甙,松果菊甙(Echinacoside)和洋丁香甙(Acteoside)[3]。

參考文獻

[1] 藥學學報 1953;1∶82。


[2] Planta Med 1996;62(2)∶137。


[3] Planta Med 1989;5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