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裂蜂鬥菜

藥材名稱:一枝蒿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蜈蚣草(《分類草藥性》),蓍草(《全國中草藥彙編》),亂頭髮(《貴州民間方藥集》),鋸草(《內蒙古中草藥》)。

基源:為菊科蓍屬植物高山蓍的全草。蓍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約10種。

原植物:高山蓍Achillea alpina L.(Achillea sibirica Ledeb.),又名蓍、羽衣草、鋸齒草、蚰蜒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歷史:為常用草藥。始載於《本經》名為蓍實,列為上品。《別錄》載:“生少室(少室為嵩山,今河南登封縣境),八月九月採實,曰乾。”《圖經本草》載:“今蔡州上蔡縣白龜祠旁(蔡州為今河南汝南縣),其生如蒿作叢,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莖,多至三五十莖,生便條直,所以異於眾蒿也。秋後有花,出於枝端,紅紫色,形如菊……。”《綱目》亦從其說。考本草記述及民間商品一枝蒿(蓍草)原植物,多為高山蓍或其相近種。《中國藥典1977年版》及《中藥志》1988年版都以蓍草名收載高山蓍一種。《中藥大辭典》一枝蒿項下收高山蓍和西南蓍草。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80cm,被白色柔毛。葉無柄;葉片線狀披針形,長6~10cm,寬5~7cm,篦齒羽狀淺裂至深裂,葉軸寬3~8mm,基部裂片抱莖,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有不等大的鋸齒或淺裂,齒端和裂片端有軟骨質尖頭,表面疏生長柔毛,背面毛較密,有腺點或幾無腺點;下部葉花期凋落,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小,多數聚成傘房狀;總苞長圓形或近球形,徑4~7mm,總苞片3層,覆瓦狀排列,寬披針形至長橢圓形,具褐色膜質的寬邊緣;緣花雌性,舌片小,長2~3mm,頂端3齒,白色;中央管狀花兩性,白色。瘦果寬倒披針形,有翅,無冠毛。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501頁.圖6416)

生境與分佈:常見於山坡草地、灌叢或林緣。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及甘肅、寧夏。朝鮮、日本、蒙古、原蘇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對氣候的適應性較強,一般向陽的山坡或平地均可種植。以排水良好的疏鬆肥沃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9~10月播種,按行株距各為33cm開穴,深3~4cm,施入人畜糞水後播種,每畝種子用量0.3kg左右。出苗後,苗高6~10cm時間苗,結合鬆土除草進行,每穴定苗4~5株,並追肥1次過冬。次年春、夏季再行中耕除草和追肥,秋季即可收穫。收後,於春季進行翻蔸移栽,亦可將株蔸挖起後分株繁殖。

採集:夏、秋間開花時採收全草,晒乾或鮮用。藥材主產於江西,國內多有栽培。

鑑別:乾燥全草多已折斷,全體被灰白色毛茸。莖深灰綠色至淺棕綠色,圓柱形,長30~100cm,有明顯稜線,斷面中空,內表面白色。葉多捲縮,灰綠色或棕黃色,葉緣裂片細小如蜈蚣足,質脆易碎。花序中主為淡棕色總苞,並有少數黃白色舌狀花留存。氣微,味微辛。以乾燥、完整、無根、無雜質者佳。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蓍素(Achillin)[1]、香蘭油薁(Charnazulene)、d-樟腦、脫乙醯母菊素(Deacetylmatricarin)[1],另含烏頭酸(Aconitic acid)、桉油精(Eucalyp tole)、菊糖[2,3]。

參考文獻

[1] CA 1972;76:96978g 。


[2] 中草藥通訊 1972;(4).44 。


[3] 中藥通報 1985;1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