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桂

藥材名稱:菱殼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菱皮(《滇南本草》),烏菱殼(《綱目》),風菱角(《醫宗彙編》)。

基源:為菱科菱屬植物菱或其他同屬植物的果皮。

原植物:菱Trapa bispinosa Roxb.

餘項參見“菱”條。

藥性

功效:止瀉痢,止便血。

主治:洩瀉,脫肛,痔瘡,疔腫,黃水瘡,天泡瘡。《新華本草綱要》:“用於胃潰瘍,子宮癌,食道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治胃潰瘍:菱殼30g,龍葵、蒲公英各15~24g,枸橘10~15g。水煎服。” ②《食物藥用指南》:“治胃潰瘍,食道癌,乳腺癌,宮頸癌等:菱殼30~60g,薏苡仁30g。煎湯,代茶飲,連續服用。”

單方應用:①《食物藥用指南》:“治痢疾,便血:菱殼12~15g。水煎服,每日2次。” ②《張氏必驗方》:“治脫肛:先將麻油潤溼腸上,自去浮衣,再將風菱殼水淨之。” ③《醫宗彙編》:“治頭面黃水瘡:隔年老菱殼,燒存性,麻油調敷。” ④黃販翁《醫抄》:“治無名腫毒及天泡瘡:老菱殼燒灰,香油調敷。” ⑤《醫宗彙編》:“治指生天蛇:風菱角,燈火上燒灰存性,研末,香油調敷。未潰者即散,已潰者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