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草

藥材名稱:虎耳還魂草

名稱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概況

異名:還魂草、九倒生(《貴州民間草藥》),翻魂草、牛耳草《植物名實圖考》(湖南),還陽草、銅錢還陽、瓜米還陽(湖北)。

基源:為苦苣苔科珊瑚苣苔屬植物珊瑚苣苔的全草。珊瑚苣苔屬植物全世界約11種,中國有9種,5變種,其中4種供藥用。

原植物:珊瑚苣苔Corallodiscus cordatulus(Craib)Burtt(Didissandra cordatula Craib)

形態:多年生草本。葉全部基生,蓮座狀,外層葉具柄;葉片革質,卵形,長圓形,長2~4cm,寬1~2.2cm,頂端圓形,基部楔形,邊緣具細圓齒,上面平展,有時具不明顯的皺褶,稀呈泡狀,疏被淡褐色長柔毛至近無毛,下面多為紫紅色,近無毛,側脈每邊約4條,上面明顯,下面隆起,密被鏽色綿毛;葉柄長1.5~2.5cm,上面疏被褐色長柔毛,下面密被鏽色綿毛。聚傘花序2~3次分枝,1~5條,每花序具3~10花,花序梗長5~14cm,與花梗疏生淡褐色長柔毛至無毛;苞片不存在;花梗長4~10mm;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2.2mm,寬約1mm,外面疏被柔毛至無毛,內面無毛,具3脈;花冠筒狀,淡紫色、淡藍色,長11~14mm,外面無毛,內面下脣一側具髯毛和斑紋;筒部長約7mm,直徑約3.5~5.5mm;上脣2裂,裂片半圓形,長1.2~1.4mm,寬1.5~2.5mm,下脣3裂,裂片寬卵形至卵形,長2.5~4mm,寬2.5~3mm;雄蕊4,上雄蕊長3~4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約2.5mm處,下雄蕊長3.5~5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約3.5mm處,花絲線形,無毛,花葯長圓形,長約0.6mm,藥室匯合,基部極叉開;退化雄蕊長約1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2mm處;花盤高約0.5mm;雌蕊無毛,子房長圓形,長約2mm,花柱與子房等長或稍短於子房,柱頭頭狀,微凹。蒴果線形,長約2cm。花期6月,果期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69卷.圖版62:6-8)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山坡岩石上,海拔1000~2300m。分佈於山西、陝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

生藥

採集:秋後採收。

藥性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平,淡。”

功效:健脾,化瘀。

主治:小兒疳積,跌打損傷。《貴州草藥》:“健脾,止血,化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蒸酒。外用:搗爛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貴州民間草藥》:“治跌打損傷:虎耳還魂草60g。蒸酒250g服。” ②《貴州民間草藥》:“治刀傷:虎耳還魂草,搗爛敷傷處。”

食療:《貴州民間草藥》:“治小兒疳積:虎耳還魂草葉3g,胡椒5粒。蒸豬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