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糙蘇

藥材名稱:胡荽

名稱出處:《食療本草》

概況

異名:香荽(《本草拾遺》),圓荽(《東軒筆錄》),莞荽(《普濟方》)。

基源:為傘形科芫荽屬植物芫荽帶根的全草。芫荽屬全世界有2種,中國有1種,入藥。

原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

歷史:胡荽始載於唐《食療本草》,《綱目》載:“張騫使西域,始得種歸,故名胡荽,今俗呼為蒝荽,蒝乃莖、葉佈散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元,荽乃香之意。”並描述說:“胡荽,處處種之,八月下種,晦日尤良,初生柔莖,圓葉,葉有花歧,根軟而白,冬春採之,香美可食,可以作葅,道家五葷之一,立夏後開細花成簇,如芹菜花淡紫色,五月收子,子如大麻子。”據上所述,古今藥用品種基本一致。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強烈氣味,高20~100cm。莖圓柱形,直立,有分枝,無毛。基生葉有柄,葉柄長2~8cm;葉片一~二回羽狀全裂,羽片闊卵形或扇形淺裂,長1~2cm,寬1~1.5cm,邊緣有鈍鋸齒、缺刻或深裂;莖上部葉三回以至多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狹線形,長5~10mm,寬0.5~1mm,頂端鈍,全緣。傘形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花序梗長2~8cm;傘輻3~7,長1~2.5cm;小總苞片2~5,線形,全緣;小傘形花序有孕花3~9,花白色或帶淡紫色;萼齒通常大小不等,小的卵狀三角形,大的長卵形;花瓣倒卵形,長1~1.2cm,寬約1mm,頂端有內凹的小舌片,輻射瓣長2~3.5mm,寬1~2mm,全緣;花柱幼時直立,果熟時向外反曲。果實圓球形,背面主稜及相鄰次稜明顯。胚乳腹面內凹。油管不明顯,或有1個位於次稜的下方。花果期4~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5卷.第1分冊.90頁.圖版40)

生境與分佈:為栽培植物。原產歐洲地中海地區。中國西漢時(公元前一世紀)張騫從西域帶回,現中國東北、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都有栽培。

生藥

採集:春季採收全草,洗淨,晒乾。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鑑別:葉草黃色,多捲縮脫落,莖亦枯萎,粗約1mm,根鬚捲曲。具濃裂的特殊香氣。以色帶青、香氣濃郁者為佳。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果實含揮發油1%,油中含α-蒎烯、檜烯、月桂烯、α及β-水芹烯、α及γ-萜品烯、薴烯、對-聚傘花素、羅勒烯。芫荽醇、香葉醇、癸醛、反式-十三碳烯醛和乙酸香葉酯。果實含脂肪油約10%~20%,其主成為洋芫荽子酸(Petroselic acid),含量53%。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