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甲魚

藥材名稱:蓬蘽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陵蘽、陰蘽(《別錄》),割田藨(《綱目》),寒藨(《醫林纂要》)。

基源:為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灰白毛莓的果實。

原植物:灰白毛莓Rubus tephrodes Hance

歷史:《本草拾遺》雲:“蓬蘽,其類有三種,四月熟,甘美如覆盆子者是也,餘不堪入藥。”《食性本草》雲:“諸家本草皆說蓬蘽是覆盆子根,今觀採取之家按草木類所云,自有蓬蘽似蠶莓,子紅色,其葉似野薔薇,有刺,食之酸甘,恐諸家不識,誤說是覆盆子也。”《本草會編》雲:“蓬蘽,徽人謂之寒莓,沿塹作叢,蔓生,莖小葉密,多刺,其實四、五十顆作一朵,一朵大如盞面,霜後始紅。蘇頌《圖經》以此注覆盆,誤矣。江南覆盆亦四、五月熟,何嘗差晚耶?覆盆莖粗葉疏,結實大而疏散,不似寒莓,莖細葉密,結實小而成朵,一側夏熟,一則秋熟,豈得同哉?”《綱目》雲:“蓬蘽,與覆盆同類,故《別錄》謂一名覆盆。此種生於丘陵之間,藤葉繁衍,蓬蓬累累,異於覆盆,故曰蓬蘽、陵蘽即藤也。其實八月始熟”;“此類凡五種,予嘗親採,以《爾雅》所列者校之,始得其的,諸家所說,皆未可信也。一種藤蔓繁衍,莖有倒刺,逐節生葉,葉大如掌,狀類小葵,葉面青、背白,厚而有毛,六、七月開小白花,就蒂結實三、四十顆成簇,生則青黃,熟則紫黯,微有黑毛,狀如熟椹而扁,冬月苗葉不雕者,俗名割田藨,即本草所謂蓬蘽也。一種蔓小於蓬蘽,亦有鉤刺,一枝五葉,葉小而面、背皆青,光薄而無毛,開白花,四五月實成,子亦小於蓬蘽而稀疏,生則青黃,熟則烏赤,冬月苗雕者,俗名插田藨,即本草所謂覆盆子,《爾雅》所謂茥,缺盆也。此二者俱可入藥。一種蔓小於蓬蘽,一枝三葉,葉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開小白花,四月實熟,其色紅如櫻桃者,俗名薅田藨,即《爾雅》所謂藨者也。故郭璞注云:“藨即莓也。子似覆盆而大,赤色,酢甜可食。”此種不入藥用。一種樹生者,樹高四、五尺,葉似櫻桃葉而狹長,四月開小白花,結實與覆盆子一樣,但色紅為異,俗亦名藨,即《爾雅》所謂山莓,陳藏器本草所謂懸鉤子者也。一種就地生蔓,長數寸,開黃花,結實如覆盆而鮮紅,不可食者,本草所謂蛇莓也。如此辨析,則蓬蘽、覆盆自定矣。李當之、陳士良、陳藏器、寇宗奭、汪機五說近似,而欠明悉。陶弘景以蓬蘽為根,覆盆為子;馬志、蘇頌以蓬蘽為苗,覆盆為子;蘇恭以為一物;大明以樹生者為覆盆,皆臆說,不可據。

餘項參見“烏龍擺尾”條。

生藥

採集:秋季果熟時採收。

藥性

性味:甘、酸,溫。 ①《本經》:“酸,平。” ②《別錄》:“鹹。” ③《食性本草》:“甘、酸,微熱。”

功效:補肝腎,縮小便,補氣益精。

主治:多尿,頭目眩暈。 ①《本經》:“主安五臟,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 ②《別錄》:“療暴中風,身熱大驚。” ③《唐本草》:“耐寒溼,好顏色。” ④《日用本草》:“縮小便,黑白髮。” ⑤《醫林纂要》:“補肺,去寒。” ⑥《全國中草藥彙編》:“病後體虛,神經衰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方脈正宗》:“治陰火動眩暈者:蓬蘽(炒)、人蔘、白朮、當歸、黃芪各6g,懷熟地60g。水煎,頻頻服之。” ②《方脈正宗》:“治虛極欲倒,如坐舟車,是真陽不足,上氣喘急,氣短自汗而眩暈,手足冷,脈沉細:蓬蘽(炒)、人蔘、大附子(童便制)各9g,肉桂6g,甘草3g。煎服。”

醫藥家論述

倪朱謨(《本草匯言》):“蓬蘽,養五臟,益精氣之藥也。此藥雖養五臟,充足在肝,但肝主發生,又主疏洩,倘服食過多,性味有偏,發生急而疏洩多,未免有反激之患,而肝木自戕其體矣,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