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豆

藥材名稱:猴樟

名稱出處:《貴州草藥》

概況

異名:牛筋條、牛荊樹(《中草藥土方土法戰備專輯》),猴

木(湖南),大胡椒樹(貴州)。

基源:為樟科樟屬植物猴樟的根皮或莖皮。

原植物:猴樟 Cinnamomum bodinieri Lévl.(C.hupehanum Gamble)

形態:常綠喬木,高10~16m,樹皮灰褐色,枝條紫褐色,無毛,幼枝具稜角。單葉互生,厚紙質,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形,長8~17cm,寬3~10cm,先端短漸尖,基部銳尖至圓形,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幼時被極細的微柔毛,後漸脫落,下面灰白色,被密絹狀微柔毛,羽狀葉脈,中脈在上面平坦,在下面隆起,側脈每邊4~6條,最基部一對近對生,其餘互生,側脈脈腋在下面有明顯的腺窩,在上面相應處呈泡狀隆起;葉柄長2~3cm。圓錐花序在幼枝上腋生或側生,長10~15cm,總花梗有稜角,無毛;花兩性,花被裂片6,綠白色,卵圓形;能育雄蕊9,排成3輪,花葯4室,第1、2輪藥室內向。第3輪藥室外向且花絲基部有1對腎形大腺體;子房卵圓形,無毛,柱頭頭狀。果實球形,直徑7~8mm,無毛,果託淺杯狀。花期5~6月,果期7~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817頁.圖162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700~1500m的山坡疏林,灌叢中或路邊林緣。分佈於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根皮或莖皮。

化學性質

根、幹、枝、葉均含揮發油,以根部含油量最高,約為2.9%,枝約0.06%,葉為0.46%~0.6%[1]。可將猴樟分成各種化學型:葉中揮發油以黃樟醚為主的稱之香茅樟,以桉油精為主的稱為桉葉油樟,而以單萜烴為主的可稱之單萜烴樟[2];一般地,揮發油中含黃樟醚(Safrole)、桉油精(Cineole)、檸檬醛(Citral)、莰烯(Camphene)、α-蒎烯(α-piinene)、檸檬烯(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α-松油醇(α-Terpineol)、樟腦(Camphor)、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丁香油酚(Eugenol)、水芹烯(Phellandrenene)等[1]。另有湖北樟(C.hupehanum Gamble)在分類上已歸入猴樟,但其葉中揮發油有所不同:主要含樟腦(Camphor)(88.46%),另含莰烯(Camphene)、α-蒎烯(α-Pinene)、檸檬烯(Limonene)、龍腦(Borneol)等[2]。

參考文獻

[1] 雲南經濟植物.雲南人民出版社,1972:260。


[2] 植物學報 1987;29(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