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喉茶

藥材名稱:知母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毛知母、知母肉(光知母)(《中藥志》)。

基源:為百合科知母屬植物知母的乾燥根莖。知母屬僅1種,為常用中藥。

原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又名羊鬍子根(河北),蒜瓣子草、兔子油草(遼寧)。

歷史:《本經》始載之。陶巨集景所著《本草經集註》雲:“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止。”宋代蘇頌所撰《圖經本草》也雲:“今瀕河,懷衛彭德諸群,及解州滁州皆有之,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都有記載。所述應是此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肥厚,橫走,淺留許多黃褐色纖維狀的舊葉殘基,下部生有多數肉質鬚根。葉基生,線形,長20~70cm,寬3~7mm,基部常擴大成鞘狀,上面淡綠色,下面深綠色,質稍硬。花葶直立,不分枝,高50~100cm或更長,其上疏生鱗片狀小苞片;花2~6朵成一簇,散生在花序軸上,排列成長穗狀;花黃白色或淡紫色,多夜間開放,有香氣;花被片6,2輪,長圓形,長6~8mm,寬1~1.5mm,外輪具紫色脈紋,內輪淡黃色;雄蕊3,著生於內輪花被片中央,花葯黃色;子房長卵形,3室,每室含種子1~2。種子黑色,長三稜形,兩側有翼,長8~12mm。花期5~8月,果期8~9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475頁.圖37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向陽山坡、乾燥丘陵或草原地帶。分佈於中國東北、內蒙古、河北、陝西、甘肅、山西、河南、山東。

生藥

栽培:宜溫暖氣候,能耐乾旱。於排水良好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種。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在3~4月播種。直播按行距17cm開淺溝播種;育苗以行距15cm條播,或用根莖繁殖,將根莖切成4~7cm長小段作種栽,按行株距26×10~13cm條栽。種子播種後須澆水,保持土壤溼潤。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進行勻苗,直播者以株距7~10cm留苗;育苗者培育2~3年,於秋末或早春移栽,栽植密度與根莖繁殖相同,進行穴栽,每穴1株,栽後應注意中耕除草,適當追施氮肥。植株開花時須剪除花莖。

採集:秋季採收質量最好。挖取根莖,剪去地上部分及鬚根,去掉泥土後晒乾者習稱“毛知母”;鮮時剝去或颳去外皮晒乾者習稱“知母肉”(光知母)。藥材主產於河北。

鑑別

性狀:①根莖呈長條狀,略扁,微彎曲,少數有分枝,長3~15cm,直徑5~15mm。表面棕色,一端較粗,有淡黃色的花葶及葉的殘基,可稱“金包頭”;上面中央有一縱溝,並有排列緊密的節,兩側向上密生黃棕色毛須狀的葉基,下面略凸起,有縱皺紋及凹點狀根痕或鬚根殘基。質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顆粒狀。氣微,味微甜後微苦,嚼之帶粘性。 ②知母肉 外皮大部分已除去,表面黃白色,有的殘留少數毛須狀葉基及凹點狀根痕。均以條粗長、質充實而硬、斷面黃白色者為佳。

顯微 ①根莖橫切面:栓化皮層由數層多角形木栓細胞和10~20餘層扁平的長方形木栓細胞組成,它與皮層薄壁組織中均散有少數葉跡維管束。中柱內分佈有多數外韌型維管束,中柱鞘處常有橫走的根跡維管束。有時維管束鞘的細胞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⒛淨1酒繁”謐櫓杏卸嗍騁合赴雲げ闃蟹植冀隙啵諍菟岣普刖渙磧幸恢植菟岣浦湊刖啻嬖謨諼蓯芪У謀”謐櫓小1”諳赴兄居偷巍 ②知母肉 有少量栓化皮層殘存;餘同毛知母。(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477頁.圖376) 粉末: ①用無水乙醇裝片可見粘液細胞類圓形、橢圓形或梭形,直徑56~160μm,長約至340μm,內含草酸鈣針晶束。 ②草酸鈣針晶長36~110μm,較細,有的粗至7μm,碎斷後,狀如細小方晶。 ③纖維(葉莖)淡黃色,較細長,直徑8~14μm,壁稍厚,木化,紋孔稀疏,有的成人字形。另可見導管,木栓細胞,木化厚壁細胞等。(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257頁.圖122)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2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30分鐘,放置,傾取上清液10ml,加鹽酸1ml,於水浴上回流水解1小時,再將水解液濃縮至約5ml,加水10ml,用苯20ml提取,提取液置水浴上蒸乾,殘渣加苯2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菝葜皁甙元為對照品,苯-丙酮(9∶1)為展開劑,展距10cm,用香草醛乙醇硫酸液噴霧,於100℃加熱5分鐘顯色,菝葜皁甙元呈黃色斑點。 ②取本品粗粉5g,置圓底燒瓶中,加15%v/v硫酸50ml,搖勻後加氯仿50ml,水解並回流2小時,分取氯仿層,回收至2ml,點於矽膠G水板上,以氯仿-丙酮-環己烷(3∶3∶4)為展開劑,展距16cm,置紫外燈下(254nm),可觀察到9個顏色不同的斑點;噴三氯化銻氯仿飽和試液並於105℃加熱5分鐘,則可見7個顏色不同的斑點;如噴磷鉬酸乙醇試液並於105℃加熱3分鐘,即可見5個藍色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223~224頁.圖147-1.147-2)

加工炮製:①知母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毛屑,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②鹽制知母 取知母片,用鹽水拌勻,悶透,置鍋內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100kg知母片,用食鹽2kg。此外,尚有炒制,麩制,酒制,鹽麩制等炮製方法。

化學性質

含知母皁甙(Timosaponins)A-Ⅰ、A-Ⅱ、A-Ⅲ、A-Ⅳ、B-Ⅰ、B-Ⅱ,甙元為知母皁甙元(Sarsasapogenin)、新吉託皁甙元(Neogitogenin)、馬爾可皁甙元(Markogenin)及其3-O-β-葡萄糖-(1→2)-β-D-半乳糖甙,此外還含二十五烷酸乙烯酯(Pentacosyl vinyl ester)等[1~3]。

從陝西產的知母中分得異菝葜皁甙元(Smilagenin)和新化合物異菝葜皁甙元3-O-[β-D-葡萄吡喃糖基(1→2)]-β-D-甘露吡喃糖甙(Smila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2)]-β-D-mannopyranoside)[6];從內蒙赤峰地區產的知母中分得1種新的甾體皁甙為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20(22)-烯-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甙(26-O-β-D-Glucopyranosylfurost-20(22)-ene-3β,26-di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其甙元也是首次在天然界中發現,初步顯示該新化合物具抑制PAF誘導兔血小板聚集[4,5]。最近還分得3種甾體皁甙,Desgalactotiigonin、F-Gitonin和(25S)-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2-羥基-5β-呋甾-3β,26-二醇3-O-β-D葡萄吡喃糖基-(1→2)-O-β-D-吡喃半乳糖甙((25S)-26-O-β-D-Glucopyranosyl-22-hydroxy-5β-furostane-3β,26-diol3-O-β-D-glucopyranosyl(1→2)-O-β-D-galactopyranoside)[7]。

知母中有4種聚糖AnemaranA,B,C,D,其分子量分別約為1.2×106,6.0×104,2.4×104和6.5×104[8]。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15。


[2] 藥學雜誌(日) 1988;108(6):551。


[3]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1988;9(2):40。


[4] 藥學學報 1992;27(1):26。


[5] Planta Med 1991;57:460。


[6] 藥學學報 1991;26(8):619。


[7] 藥學雜誌(日) 1991;111(6):306。


[8] Planta Med 1985;(2):100。